在我老家的山沟沟里,乌月村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村落。
四十多年前,乌月村出了个象棋冠军,名叫张朝宁。其子张维维长大后,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进入中科院工作的科学家。
自张维维走出大山,乌月村频频迎来下凡的文曲星,接连出了三十多位博士级别的专家教授,他们活跃在国际国内各个领域。乌月村摇身一变,成为名噪一时的“教授村”“博士村”。
外界人士好奇不已:“乌月”究竟是如何变成“明月”、乃至耀眼“太阳”的?一时间,驱车几十公里山路、前来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
村主任早早等在了村口。记者们一下车,他就引领他们来到旁边一块大理石村碑前,示意大家观察石碑上的刻字。
碑面上,除了最醒目的“乌月村”三个粗圆的隶体字,下方还有大家沿途早已留意的那句标语——小人物村里有很多小人,从小到大,我爸就是这么教我的!
大家更好奇了:“这句标语是村训吗?蛮特别呀!”
村主任摇摇头,又点点头,不疾不徐地微笑道:“我们村建村72年来,没有过村训。如果一定要找一条,这句就算是了。它绝不简单啊……”
记者们立即七嘴八舌,一阵唇枪舌剑向村主任袭来。他连忙伸开双臂,示意大家静一静,继续解释:“这块石碑是村东头张朝宁的儿子张维维掏钱请人凿立的。他现在是科学院院士,评上有两年了吧?至于标语背后的故事,请大家再仔细、耐心地读一读碑上的文字。”
记者们这才注意到石碑上还有许多蚂蚁一样的刻字,像是围绕标语而作的一篇短文——
“我的父亲荣获省级象棋比赛冠军载誉归来后,有一天向我传授了他的独家秘诀。那就是在激烈的竞技中,一定要做一个小人,而不是君子。这样才能保证摘得胜利果实,进而走向成功。
他当时喝了点酒,但那番道理讲得很醒人。他说做一个小人,就是要出其不意地祭出最不要脸的一步俗棋,一着烂棋,不在意对手一时的轻蔑不屑和嘲讽贬低——当你获得最终的成功后,他们的态度会180度转变过来。他还说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公不平随时存在,所以不耻下问、不耻下学最重要。总之,他要求我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约束范围内,尽可能做一个小人。
十年过去了,笃行父志的我如愿考上名牌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十五年过去了,我顺利考研读博,在北京扎下了根;四十年过去了,我成功获评院士,做出了这辈子从未想象过的成绩。我好像成为众人眼中的一个大人物,但我深知,从‘小’到‘大’这个蜕变过程,那个‘小’字才是自己奔跑起飞、飞跃座座高山的最初动力来源。——张维维,2018年8月8日。”
读完碑文的记者们有人鼓掌,有人欢呼,有人竖起大拇指。村主任笑容重绽,高声道:“急着回去发稿的记者朋友,我就不留你吃中饭啦!不着急赶回去的朋友,若想了解更多细节,可以随我先去村委会,保证配合大家完成采访任务!”
掌声和欢呼声更热烈了。
GIS事业群(成都) 章涛/文 连云云/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