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老祖山坐落于毛岭峰枚子冲的半山腰上,靠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远观如一把端庄的太师椅。正下方有口山塘,塘水四季不枯。三梯土台,十几位先人安憩于此。这么大规模的墓地,可窥见家族昔日的光辉历史。

祭祖一年二次:春节和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有项重要的活动,即修祖山。在乡人心中,祖山极其神圣,清明节前三天到后七天,才可动土整修。

父亲会在清明节当日祭祖扫坟,以示对先人的尊重。清明节一到,无论手头多忙,父亲都会腾出时间去祖山砍树、除草、培土、清沟,将祖山整理得干干净净。

父亲认为修祖山是一种孝道。乡下人把建房子当作一生的追求,惜房如命。土砖房、青砖房、红砖房,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待到百年后盖棺论定时,祭文会浓墨重彩地描述某人建房的事迹,以彰显其功劳。他们生前为房忙一辈子,逝后当然也希望有一处好“房”安息。

在父亲看来,满足先人这最质朴的遗愿,便是尽孝。先人住得舒服,自然会保佑后人万事顺遂,所以父亲一直坚持清明节修祖山。他在外打工的那些年,就让母亲代劳。后来,我们一家人都离开了故乡,父亲就出钱请人打理。无论身在何处,父亲从未忘记故乡那绿荫笼罩的祖坟。

岁月不饶人。如今,父亲老了,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他失去了劳动能力。今年春节上山祭祖时,他望着杂草丛生的祖山,心有念想而力不从心,忧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有了大修祖山的念头——给祖山铺上水泥。

转眼间,清明节到了。得知弟弟要出资修祖山,父亲十分开心,夸母亲生了个好崽。次日,他便冒雨从县城赶往乡下。

祖山虽有一百余年历史,但毕竟是别人家的山地,况且施工还要砍些树木,我担心人家未必同意,父亲却说我多虑了。他登门拜访说明来意后,主人一口应下。后来才知道,父亲请了他们夫妻俩帮工,支付工费以表感谢。在我眼中的难事,父亲却能轻松办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经春雨洗涤后的青山苍翠欲滴。乡亲们穿雨衣、戴斗笠,穿梭在烟雨濛濛的树林中,幽幽青山因此而灵动。

乡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他们冒着细雨,杀茅柴,挖台阶,运砂石。山陡路滑,男人们挑着重担前行,扁担吱吱作响,脚下的每一步都强劲有力。修祖山所用的几吨砂石,全靠一担一担挑上山。山坡上荊刺丛生,青藤垂绿,女人们挥舞着铮亮的腰刀,砍出一条路。

父亲也没闲着。他负责后勤工作,天刚露出鱼肚白,就去集市买菜。父亲年轻时靠卖劳力为营生,深知下体力活的苦。于是,他把伙食办得像过年一样丰盛,一日五餐,三餐饭两餐点心。母亲整天都围着厨房转,变着花样做点心、炸黄雀、炒花生、煮面条、下米粉,由父亲将做好的饭菜送到工地。二老嘴上说累,但脸上却挂满笑容。

三天后,祖山焕然一新。父亲满心欢喜,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爆竹声响彻山谷。

C事业群(宝科) 戴海龙/文  易奇炎/图

点赞(1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