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街位于村子最外边,街头就是村小学。这里原来是一片贫瘠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盖起了房子。
留守街并不长,只有十三户人家,近些年却是名声在外:十年间,十三户的二十四个孩子不仅全部考上大学,还在外面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工作。
人们说,留守街的人离文昌阁最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文化叔顺势讲:“我们大年三十看到春晚报时,就赶紧去文昌阁烧头炷香。灵着呢,不信你们也试试?”
大伙羡慕留守街的人,却不知道他们心里的苦:或是由于工作忙,或是因为离家远,孩子们很少回家过年。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那三年,留守街真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街。别人是团团圆圆过大年,他们是夫妻双双脸对脸;准备年货一腊月,过年孩子不回来;除夕上午贴春联、挂灯笼,都是老两口踩高凳、爬梯子;大年初一,孩子打电话拜年时他们还有说有笑,挂掉电话便是一声长叹……
这不,才到腊月,文化婶就开始长吁短叹了:俩儿子又不能回家过年,这已经是第四年了。文化叔劝慰她:“他们回来又咋了?还不是成天抱个手机,难得搭理你几句。”
“至少孩儿们在咱身边不是?”
“孩儿们非得守在咱身边才行?他们有出息不好?”
文化婶叹口气:“这理儿我都懂,就是大过年的太冷清了。”
文化叔笑了:“怕冷清是吧?这个容易,回头我搞搞串联,咱留守街来个过年大联欢,让全村人都来咱这儿看热闹!”
文化叔一提议,大家纷纷响应:咱们热热闹闹过大年,也是对孩儿们的支持,知道咱们开心,他们在外头也放心。
腊月的忙碌没有影响留守街人搞联欢的劲头,他们购置了锣鼓家什和表演用品,还挤时间排练,真是忙并快乐着。
大年初一上午九点,人们被锣鼓声吸引到了留守街。但见街口的牌坊上方用彩灯扎着“二龙戏珠”,悬挂的四个大红灯笼上是四个金色大字:新春快乐。两边水泥柱上贴着手工书写的春联,上联是:留喜留财留福气;下联是:守仁守义守初心。
街上,两只憨态可掬的舞狮正在摇头晃脑地表演。毕竟是初学乍练,那动作谈不上优美,甚至是笨拙的,但表演者的热情显然已经感染了大伙儿。当秧歌扭起来时,越来越多的人忍不住参与其中,气氛显得更加热烈。观众也没闲着,有鼓掌叫好的,有拿手机狂拍的。
村里的网红“人来疯”在现场开始了直播:“老铁们过年好!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留守街,咱来看看人家过年玩得有多嗨!谁往我头上扔东西哩?糖啊。老铁们快看:正在撒糖的那位,可是留学归来的博士!我再去抢点糖吃给你们看。吃了这糖沾喜气,你们看我吃糖沾福气……”
村里的超市老板跟文化叔商量:“到咱超市门口热闹热闹咋样?”
文化叔把胸一挺:“不去,我们纯属自娱自乐。想看俺表演,请来留守街。Welcome to Liushou Street,哈哈哈!”
Fii-iPEBG(济源) 孟宝记/文 连云云/图
好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