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部门要聚餐,让大家准备节目助兴。一个河南籍妹子提议,我们组团表演“河南儿歌”豫剧《花木兰》的片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吧。
我心里有些拒绝,虽说我能跟着哼几句,却没有完整地唱过一段。
我还在犹豫的时候,同事已经将节目报了上去,另一个同事则把打印好的唱词递到我手上。看着熟悉的唱词,旋律一下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立马有了信心,觉得自己的唱腔肯定跟原唱常香玉大师的一样。
现实很残酷,第一次排练我就遭遇滑铁卢,调不成调,跟我脑海中的旋律相差甚远。我有点想放弃,跟同伴建议,晚上回去再练练,如果还不行,第二天一早就取消。
当天下班后,我上网搜索了很多相关音频。最终,我选择最为经典的一版——即常香玉版,前奏一出,那味就有了。
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每到周日晚上的黄金时间,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频道固定在河南卫视,等待戏曲综艺旗舰栏目《梨园春》的开播。那会,在河南人心中,《梨园春》的主持人庞晓戈绝对是最大的明星。
《梨园春》设置了戏迷擂台赛,当八岁的秦梦瑶以“老太太”形象出来演唱《朝阳沟》里的亲家母对唱时,河南的孩子肯定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一期,她一人分饰4个不同性格的角色,其中有3个是“老太太”,神韵、动作刻画到极致,夺得了当期擂主。此后,我们除了跟村里、学校里“别人家的孩子”比,还得跟秦梦瑶比。“你看人家秦梦瑶,8岁都是擂主了!”直到后面更小的3岁擂主——孔莹出现。
除了《梨园春》,我们也经常看戏班演出,每次都是一场盛事。大人沉浸在戏台上的故事里,小孩们图个热闹。现在想来,那些一起听过的戏曲,早就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小时候只觉得戏曲咿咿呀呀的,听不大懂。殊不知,那些耳熟能详的片段,已经印在了脑海里,随着骨血一起生长为自己的一部分。
前两年,有一次我回老家,弟弟开车从高铁站接我回村。路上,车载音响一打开,竟然是海连池大师的曲剧《卷席筒》片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唱词一出,我诧异极了——回乡前几天,我才看过《卷席筒》的完整版本,看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惹得女儿莫名其妙,就像我以前理解不了父母看个戏为啥看得泪流满面。网上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戏曲血脉就会觉醒,诚不我欺!
后来,我还看了许多以前懵懂年纪时看过或听过的戏曲片段。戏曲艺术家们虽然装扮、唱腔、动作不同,却仿佛从我的小时候扑面而来,一个个与我相拥,给我力量。
戏曲界有个传承下来的规矩——戏一开场就不能停。做一件事何尝不是如此呢,坚持做完就是最好的。
在聚餐的演出环节,我们终于不负众望。虽然有些跑调、跟不上拍,还是合力完成了表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我知道,那些掌声,不只属于我们。
龙华园区 杨玲燕/文 蒙春梅/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