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贵州铜仁万山区仁山街道开天村龙坳坪。最高气温5摄氏度,阴。
用过早饭,一行四人向一座无名山头进发——也许它是有名字的,只是我们这群来自深圳的异乡客不知道而已。前一天散步时,我们无意中经过那里,发现一块面积颇大、收获不久的红薯地。地头一角,还有短短几垄,薯藤未割、垄土未翻,似乎已被主人遗忘。海宇试着用一截粗树枝顺藤刨下去,居然刨出几只大薯。彼时,我们就萌生了烤红薯的念头,但因天色向晚,只能作罢。
这次,我们是有备而来,带了打火机,以及啤酒、湿纸巾和火钳。在山脚下的松林里,我们收集了一小堆干松针,用在路边找到的一只破竹筐盛着;又捡拾了一些枯枝,或拖或扛,浩浩荡荡地赶到红薯地。
火钳派上了大用场——它既可以当烧火棍,又是挖掘工具。我挖薯,江波垒灶,相风生火,海宇找柴。薯挖来了,灶垒好了,火生着了。红薯地的中央,燃起了火光。我们围着火堆,蹲成一圈,一边添柴,一边谈论汞都、朱砂古镇、欧阳黔森文学馆,以及龙坳坪的风土人情,聊及如今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感受不到烤红薯的快乐。这时,相风提议每人作诗一首并诵读,以此为铜仁之行画上句号——这一天的下午,我们将乘高铁返深。众人皆称妙,于是,清谈之声消遁,大家有的蹙眉沉思,有的在手机上打字。这块林中薯地,成了田野诗会现场。
此次来铜仁,算得上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提议到成行,不过十天。
江波是铜仁女婿,之前曾多次邀我们去贵州,均因故未能成行。12月2日,是他岳母69大寿之期,江波偕爱妻回铜做寿,约我们仨同往。机会难得,我们当然不想错过。于是,就有了这次龙坳坪之行。
诗写好了,海宇打头,朗诵环节开始。国庆期间,我们曾在海宇老家——安徽阜阳太和县苗集镇谷堆村的玉米地里,搞了一场诗文朗诵。四个中年男人,在高过头顶的玉米秆的掩护下,肆无忌惮地朗读一首首诗歌、一段段文字。那时,我们抛开工作、丢掉烦恼,像疯子一样忘形,像傻子一样简单。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我们又能重温那样的一份快乐。
在我们的诵读声中,烤红薯的香味越来越浓郁。朗诵完毕,我们各自从火堆里夹出一个烤得黑乎乎的红薯,剥掉薯壳,用湿纸巾擦净手,又打开啤酒,每人一杯。一口红薯、一口啤酒,红薯香甜软糯热乎,啤酒醇厚平顺甘冽,真是绝配!我们大口喝酒,大声点评诗歌。此刻的快乐过于嚣张,明天就将到来的庸常生活又过于无趣……谢谢你,龙坳坪;再见了,龙坳坪!
中央单位(龙华) 王先佑 文/图
谢谢你,作者,我仿佛嘴沿黑乎乎的也吃上了烤红薯。
佑哥还是佑哥👍🏻
兄弟4人的薯地诗歌朗诵会,果然惬意![呲牙][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