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三口在济源市区定居,离丈夫的老家不过半小时车程。从2024年春节开始,丈夫就盘算要利用下班时间在老家种菜、养鸡,甚至还想养两只小羊羔,过上记忆中简朴的农家生活。他时不时“撺掇”上小学的儿子周末回家当“光头强”,帮他锯树枝、扛木头、搭菜架、扎小栅栏。
去年开春后,父子二人忙活了三四个周末,终于将老家房后的一片小树林改造成他理想中的菜园子。从此,丈夫一下班便不见人影。“今天我回去栽黄瓜。”“网上买的草莓籽到货了,回去试试。”“该种葱了,顺便给菜浇水。”那段时间,我的微信上全是他种菜的消息。
去年夏日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准备做晚饭。丈夫兴冲冲地回来了,把他从老家带来的苦瓜、黄瓜、西红柿和马齿苋一股脑儿全堆在厨房。随后,他打开橱柜,拿出小面盆,往里加入面粉、水和调味品,又打上鸭蛋,把马齿苋洗净切好放进去,迅速搅拌起来。看样子,他打算摊煎饼。
见他忙活起来,我识趣地退出厨房。咣咣当当的切菜声、刺啦刺啦的炒菜声不时从厨房传出,丈夫拍黄瓜、炒苦瓜、烙煎饼,好一阵忙碌。晚上,孩子就着这些普通不过的夏日家常菜,一口气吃了两大张煎饼。
有一次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回到老家。小菜园里生机勃勃,青的紫的红的果荚挂满枝头——茄子圆润饱满,菜椒泛着亮光,辣椒红得耀眼;藤架上更是热闹,满是西红柿、豆角、黄瓜、苦瓜和小冬瓜;地里的大葱和韭菜已经没过膝盖,马齿苋油绿发亮。
丈夫双手插兜,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和儿子则或摘或挖,装了满满一大袋。
回到济源,丈夫做了孩子爱吃的鱼香茄子、他自己喜欢的肉炒豆角、我钟情的尖椒苦瓜,还榨了几杯果蔬汁。虽说味道比不上餐馆,但丈夫做饭我洗碗,孩子帮忙收拾餐桌——这样简单温馨的生活,却能让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暂时屏蔽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心情渐渐舒展,心灵重归宁静。
有了去年的种菜经验,今年,丈夫的干劲更足了。冬季一过,天刚转暖,他就迫不及待地在网上采购了各类菜种菜苗,忙着翻地、施肥、播种。“去年没经验,草莓都没成活。今年我专门研究了种植技巧,保准能成。”
三月中旬,丈夫带孩子一起回老家忙活:挖土,往房顶上吊土,收集鸡蛋托当育苗盘,认真培育菜苗。
四月上旬,丈夫又兴奋又惋惜地对我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今年的草莓籽全部发芽了;坏消息是,晚上我回公司上班时,忘了把它们移入室内,冻死了一些。”说着,他从厨房拿出一大兜刚长好的生菜。“好在,其他菜长势不错。”
看着这些青翠鲜嫩、如绿玫瑰般带着泥土味的生菜,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是他最爱吃的蔬菜之一。
清明过后,菜园里的菜一茬接一茬,陆续进入采收期,如今更是吃不尽、送不完。在这最热烈的季节,身处城市的我们尝遍了乡间菜园的物产。这份收获的满足感,始终充盈心间。
济源园区 姚丽娜/文 蒋朝云/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