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你这个瓶子还要不要?”

我正在公交站台等车,突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我转过身,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他身穿灰褐色衣服,背着一个大麻袋。旁边的小伙子摇摇头,老大爷见状,弯下腰捡起瓶子,放入麻袋,然后缓缓离去。望着他的背影,我想起了奶奶。

奶奶满脸皱纹,眼睛浑浊,常年穿一件灰褐色的衣服,流连在一个个垃圾桶旁,用一把铁钳到处翻找。偶然翻到“宝贝”,她就憨憨地笑。

奶奶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那个粮食匮乏的时代,每家每户都过得非常紧巴。奶奶姊妹六人,有三人因为饥寒相继离世。后来,日子好起来了,但奶奶怎么也忘不了孩童时的艰辛。

打我记事起,奶奶一直是个勤俭的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在农忙收割时掉落到地里的玉米粒,乡亲们大多嫌麻烦懒得拣拾。然而在奶奶眼里,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可是稀罕物。

火辣辣的太阳下,奶奶戴着草帽,拿着布袋,去乡亲们的田里捡玉米。她早上出门,晚上看不见路才回家。很多次我放学后去找奶奶,看到她或蹲或坐或弓着腰,仔细寻找、捡拾玉米粒。我上前帮忙,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

我忍不住问奶奶:“就这点玉米粒,捡它干啥?”奶奶满脸严肃,说:“积少才能成多,你这娃娃,没吃过那时候的苦。”奶奶的话,让我满脸通红。

2012年,我放弃学业,独自一人到成都打工。离家前夕,奶奶将我拉到身旁,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包裹得非常严实的黑色塑料袋,塞到我手里:“桃娃,这里面有些钱,你省着点花,记得给奶奶打电话。”我接过袋子,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来到成都后,我在城市的繁华中迷失了自我,花钱如流水。身上的钱财耗尽后,我突然想起奶奶给我的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币,共计309.5元,面额最大的是一张50元,剩下的基本上都是10元、1元的纸币。

透过满是油迹、破旧的纸币,我仿佛看到奶奶佝偻的背影:她到田里捡拾玉米粒、在垃圾桶里翻找饮料瓶、和废品站老板讨价还价……我突然倍觉心酸。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奶奶如此勤俭节约,我却如此铺张浪费!

后来,我改掉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开始省吃俭用。慢慢的,我的生活稳定下来,有了存款,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是奶奶一直践行的大智慧。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的一生,使我受益无穷。

业成光电(成都) 周桃/文  蒙春梅/图

点赞(1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驭风而舞 10月前 回复TA

勤劳的奶奶,是自己的榜样。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