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小李,是在六年前的一个清晨。他身形瘦削,站在生产线一角,双手灵活地调试着复杂的设备,表情专注得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我心中不由生起几分欣赏。
小李的模样并不起眼,肤色微黑,个头中等,笑起来有点腼腆,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后来我才知道,他来自西北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就进了工厂。他虽然学历不高,但谈起设备和工艺改造时,却流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专业与自信。
我们第一次合作,是在公司的一次技术攻关项目中。当时,公司刚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计划在一个月内全面投产。可连续几天,设备频频出故障,导致每隔一小时就停线一次。工程师们束手无策,生产主管急得团团转。最后,部门主管点名让我和小李负责解决问题。
我对小李没抱太大期望,毕竟他看上去年纪轻轻,又不善言辞。但很快,我就对他刮目相看。接手任务后,他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泡在车间研究设备及说明书,连午休时间也不例外。短短两天,他竟然找出关键问题,并制订了一份详细的优化方案。“方案一定管用。”会上,他信心满满。
大家按照小李的建议一番调试后,设备果然稳定运行了一天。主管拍着他的肩膀连连称赞,而我在心里也认可了他。
从那以后,我们成为固定搭档。他技术扎实,擅长钻研,而我长于数据分析、撰写方案报告,和客户沟通。我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有一年临近春节,我们接到一个工艺特别复杂的定制订单,客户对品质要求极高,难度很大。每次测试失败,我都感到压力山大,几乎吃不下饭。小李拍着胸脯说:“放心,交给我,肯定没问题。”
他放弃回家过年,连续几个通宵守在车间,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调整工艺参数。最终,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如期完成任务,不仅赢得客户的认可,还在全厂大会上受到点名表扬。从此,“靠谱”成了小李的代名词。
我俩个性迥异,他内向踏实,我性格外向,说话快人快语。偶尔,我们也有分歧。有一次,我们争论起一个新方案的可行性。我认为风险可控,但他坚持认为设计细节存在隐患,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最后,我选择相信他。事实证明,他的谨慎是对的——他发现了设备的潜在问题,避免了给公司造成损失。从那以后,我对他更加佩服。
有一次,我们一起值夜班。他坐在操作台旁,指着机器的运转轨迹,带着些许得意,说:“你知道吗?这条线刚上马时,几乎没人觉得它能成功,是我们这些‘老工具人’把它磨合到现在的样子。”
小李还特别擅长“变废为宝”。他用废弃金属材料制作了一只微型“机械手”,摆在车间办公室里,大家纷纷前来打卡。下班回到家,小李还喜欢研究厨艺,经常带一些亲手做的卤味、点心与同事分享。
2024年初,小李被调到另一个事业群,负责新项目开发。临别前,他请大家吃饭。席间,他端着酒杯对我说:“和你一起工作,是我这些年最开心的日子。”我看着他的笑脸,眼眶有些发热,举起杯子一饮而尽。
如今,他偶尔会在微信上给我发几张照片,分享他的新生活。而我每次路过我们曾经一起改造的那条生产线,总会想起那个埋头苦干的身影。
小李,你是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伙伴。我相信,无论我们相隔多远,那份真挚的友谊都不会改变。
成都园区 唐浩天/文 易奇炎/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