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刷朋友圈时,突然看到朋友阿勇发了一条“画风清奇”的动态。动态是一张监控摄像头拍摄的视频截图:一个小男孩坐在卧室书桌前,配文只有三个字:学画画。


这是什么“骚”操作?我被勾起了好奇心,便向阿勇打听。


原来,受疫情影响,阿勇儿子所在学校停课,改为学生自行在家上网课或看书学习。


收到消息,阿勇顿感头痛:他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儿子从小就比较调皮、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如果家里没人监督,儿子岂不是更要“放飞自我”,书本作业扔一边,抱着电视平板不撒手?要真那样,成绩还不得往下落?


想到这,阿勇急了。


病急乱投医。阿勇在万能的某宝上购买了两套监控设备,分别安装在客厅和儿子的卧室里。为了达到目的,他买的监控设备不仅画面清晰、可360度无死角旋转,还能将监控画面实时显示在手机APP上,并具备对讲功能。


如此,阿勇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上班时既能远程监督儿子学习,又能看到实时动态,不用担心孩子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


阿勇的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


从阿勇的角度出发,安装监控设备的确能让他“事半功倍”。但设身处地,如果你是被监控者,你还会这样想吗?


想象一下,你正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或者做着其他事情,突然有个声音从监控摄像头传出:“背打直,坐端正一点!”“你又在看什么乱七八糟的书!作业做完了吗?”“怎么又在看电视?”这会是怎样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明明是在自己家里,但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哪怕监视者是自己的父母,这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孩子在自己家中都过得如此小心翼翼,为了能在学习空隙偷个懒、看电视放松一下心情,都要穷尽心思与摄像头背后的父母“斗智斗勇”,上演一出出“碟中谍”大戏,那孩子的心理得有多压抑呀。这种被监视着长大的恐惧感,又要多久才能消除?


曾有报道称,南京一位14岁男孩,因不满父母在自己房间安装监控摄像头,反抗无效后选择了报警。警察赶到后,男孩的父亲非常愤怒,怒斥儿子:“你有多少隐私?我监视你什么了?我是你爸,怎么不可以监控你?”与之相似的剧情,每天都在更多的地方上演。


也有很多家长安装监控的初衷是为了孩子着想。的确,如果孩子小,家里请了保姆、家教的话,安装监控摄像头无可厚非。又或者,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家,经过孩子同意后安装了摄像头,也能理解。


但显然,南京这位家长除外。他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想要随时随地掌控孩子。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包括孩子们。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隐私和选择。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强行安装监控设备,难免会“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


监控与反监控最终的博弈结果,往往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输得一塌糊涂,甚至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中国式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但常常不懂什么是爱、如何去爱。青葱少年的世界里,没有“以爱之名”的摄像头。愿每一对父母都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陪伴者,而不是隐藏在摄像头背后的监控者。


成都园区  李晓岚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