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裳”字,压在我心头年把了。

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它只有一个读音——衣裳(shang),如“初闻涕泪满衣裳”“云想衣裳花想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等等。

直到去年,我才知道我全读错了。“裳”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读作cháng。

我的心事很重,这个字便在心里留下了印迹。还应该感谢手机与网络,让我得以在闲遐时查找一些资料,学习一些东西。

首先就从上衣下裳(此处读cháng)说起。古代人是不穿裤子的,不是开放,而是不会做裤子。如果没有这件类似裙子的衣物,那就不是走光而是“跑光”了。

尽管穿着裳(cháng),但坐姿颇讲究,得跪坐。古代人坐的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兽皮,跪坐是先屈膝跪下,然后屁股后移坐到脚后跟上。

现在看,这样坐真是受罪。没办法,都是这裳(cháng)闹的。

如果一岔腿就坐在地上,那叫踞坐,很不雅观。据说特别讲“礼”的孟子曾因老婆这样坐就要休了她;还有那个水货刺客荆轲在刺秦失败后,也是踞坐面对秦王。我脑补他就像打架打不过人家,梗着脖子不服气,却只能指着裆下那玩意儿说,“秦王你算个鸟”。

但我对古人的上衣下裳(cháng)之说也有质疑。因为古人的范围不确定,多古的人才算古人?于是,我继续从诗中找疑点。干嘛不从史料找?因为我没研究过史料,只读过一点古人写的诗。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就有疑点,袍与裳不对等呀?权且当是为了对仗这样写吧。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满裳”不可能吧?那就理解成是文学表达手法吧。那么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说不通了,难道她准备下水捉鱼去?

因此,我认同了另一个解释:裳(cháng)是外穿的长衣服,类似于袍,与内穿的类似现在上衣的短衣服区分开来。如此,上述诗句就讲通了。

接着便一通百通,衣裳是长衣与短衣的合称,后来渐渐变成只有一个意思的词,泛指衣服。这种词类似的有许多,比如归属名词的饮食、书籍、汤水等;归属动词的学习、询问、打斗等。

最后该说读音了,我依旧认为“裳”应读shang。在记忆里,我上学时学的诗里,裳也读shang,老师这样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好像也是这么读的。

专家们为了刷存在感,胡乱发表研究成果,比如过去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a还是xie),白云生(或深?)处有人家”。“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让我们将“衰”字读作cui的是他们,让读suai也是他们。专家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他们的理。

如果不是考试,生活中“衣裳”还是说衣裳(shang)好。如果你偏要听专家的,说今天穿啥衣裳(cháng),谁懂呀?

胸中块垒一吐,我轻松矣。

Fii-iPEBG(济源) 孟宝记/文  蒙春梅/图

点赞(1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