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几,去塘里钓条鱼来呷!”

假期回到故乡后,母亲催我去钓鱼,说是要给孙辈们做油豆腐炖鱼。

我听令领着孩子们出了门。因为没来得及买鱼饵,我就地取材,在塘岸上撅下一根青草挂在鱼钩上。为了提高鱼儿上钩率,塘里已经一周没投草了。

此刻,鱼钩一下水,浮漂就沉了下去。鱼上钩了!我感觉手中的鱼竿被一股力量使劲往前拽,水面翻起阵阵水花。鱼儿拼命挣扎,四处奔突。突然,线断了,鱼儿逃脱了!

我心中一阵遗憾。经过这番折腾,塘中的鱼儿都受了惊吓,浮漂久久没了动静。孩子们没有耐心,陆续溜走了,只剩下我独钓青塘。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细碎的金子在闪烁。我安静地坐在塘岸的石头上,等待鱼儿再次上钩,脑海中浮现一件关于鱼的往事。

那年,我中考落榜。母亲并没有太多责怪我,因为班里考上高中的同学寥寥无几。她和其他家长一样,抱怨学校教学质量差。母亲担心弟弟步我后尘,于是委托在镇上开铺子的姑父帮忙,将弟弟转学到镇中学重点班。

重点班卧虎藏龙,高手如云。尽管弟弟十分努力,但成绩还是没法赶上同学。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自认不是读书的料。在他眼里,前行的路上一片漆黑。

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不仅给予弟弟安慰与鼓励,还四处寻找补脑良方。

也不知母亲从何处打听到,吃鱼能让脑子变聪明。虽然我觉得这毫无科学道理,但母亲深信不疑。然而,对于当时的普通农村家庭,平时哪敢奢望吃鱼。买鱼的钱从何而来?

我们家养了十多只老母鸡,母亲把鸡蛋积攒起来,一到周末就带去集市上卖。等到快散集时,母亲才去买鱼——这时候,鱼价最便宜。

母亲买鱼很讲究,只选活蹦乱跳的。由于手中余钱不多,她便专挑廉价的鲤鱼、鲢鱼和鲫鱼。母亲把鱼养在水桶里带回家,下锅前才宰杀。

这些鱼的肉质虽赶不上草鱼、鳙鱼的细嫩,但母亲用心琢磨,在配菜上做足文章,变着花样做出不一样的味道。我至今还记得那些菜名:油豆腐炖鱼、水豆腐焖鱼、藠头煮鱼、黄花菜鱼汤、紫苏鱼汤、香椿鱼汤、丝瓜鱼汤。

每次吃鱼,母亲都不时提醒我们吃慢一点,小心被鱼刺卡住。她极少将筷子伸向鱼碗,即便我们多次劝说,她也只是象征性地夹一筷子豆腐或葱蒜品尝。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她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们吃饱下了桌,鱼碗里往往还剩些鱼头、鱼尾和鱼骨。母亲说倒掉有些浪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第二年,弟弟因故转回乡中学读书,一下子成了班上的优生,让曾经的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弟弟顺利考上高中,总算了却母亲的一桩心事。从那以后,母亲更加相信吃鱼能变聪明。再后来,她劝食鱼肉的对象变成了孙辈们。

我正回想着往事,思绪突然被身后的声音打断:“钓不到就回家,明日,我去照和伯伯家买条鱼,那也是吃草的鱼。”

宝科园区  戴海龙/文  蒋朝云/图

点赞(1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