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鞋子时,发现了一双老布鞋。它黑色的布面已经褪色,白色的千层底也已泛黄,鞋面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我忽然想起,它应该是七年前母亲给我准备的嫁妆。我拿起它,轻轻地抚摸着。这一刻,关于老布鞋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浮现。
小时候家里穷,我穿不起运动鞋和皮鞋。但我的母亲超级厉害,她做的鞋子好看又好穿。上高中之前,我一直穿着母亲手工做的鞋子。这些鞋子,主要是气底鞋和布鞋。气底鞋做起来相对简单,鞋底从集市上买,也不贵。所以,像我们这样孩子多的家庭,一般都会选择做气底鞋。
母亲有一双巧手。她先整理好从旧衣服上裁下来的布料,用水泡湿,再用浆糊把它们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晾干后,在布上画好鞋样,再拿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成鞋面——不同的脚码得用不同的鞋样,否则做出来的鞋子不合脚。鞋面还要用白布包边,这样既美观还耐穿。接下来是做鞋垫子。鞋垫子也是母亲手工缝制的,中间填进棉花,穿起来又松软又暖和。等到鞋底、鞋垫和鞋面都准备好之后,就剩下最后的工程——定边儿。我最佩服母亲的就是,她手里的针线都特别听话,每一针下去,又准、又稳,看上去还那么轻松。我曾试过无数次,都无法让那根细针穿过厚厚的鞋底。这时候,母亲总会笑着对我说:“你还小嘞,等长大了就会做鞋子啦!”
做布鞋,程序更为复杂。跟做气底鞋比起来,主要增加了做鞋底和纳鞋底这两个环节,其中纳鞋底最费时间。母亲的手又巧又有力,纳鞋底时,针线似乎带着风,不一会儿,就在鞋底上留下密密麻麻的针脚。母亲每年都会给我们兄妹每人做一双布鞋,还特别给我多做一双或两双——我从小就有风湿,母亲听说穿布鞋能改善风湿,便一直坚持让我多穿布鞋。但我更喜欢穿气底鞋,因为它很轻,穿上它能撒着欢地跑。
上高中时,同学们个个都有运动鞋穿,我开始厌倦母亲做的手工鞋。放假回家,我向母亲提出要一双运动鞋。记得我当时撒了谎,说体育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鞋。母亲信以为真,第二天便带我去镇上买了一双白色的运动鞋。穿上那双鞋,我有些内疚……
再后来,我去外地上大学、工作,母亲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母亲因高血压发作导致中风、偏瘫,经过治疗,她的半边身子仍然无法恢复如前。在老家,手工缝制的鞋子是必备的嫁妆,它们寓意“和谐到老”,代表着母亲对远嫁女儿的祝福。我结婚前,母亲打开家里的老木箱,指着里头的一堆老布鞋跟我说:“还好早些年我为你备好了这些嫁妆,不然现在想做也做不了……”我想对母亲说:没关系,我早就不穿布鞋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却没能像小时候母亲说的那样,“长大了就会做鞋子”。做鞋这门手艺,到我这儿算是失传了。唯有母爱,一直在传承。
iPEBG(济源) 欧阳海燕
布鞋一双,母爱一生,当成母亲的那一天,我才感母爱无穷。
虽然我是95后,但是小时候也是穿着妈妈做的鞋子长大,一年四季不重样的花纹、颜色、鞋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妈妈的爱,现在我已长大,很珍惜当下能为妈妈做一些事情的时光…希望时光慢一点,我要好好爱您…
依稀记得每年都会有两双新布鞋,红色的金丝绒面点缀白色的小花,黑色的松紧收口。由打版裁剪到纳底上帮,每一个过程都浮现眼前,属于八零后的记忆,经久不衰。
游子脚上鞋,母亲密密缝。母亲缝制的哪里是嫁妆,是沉甸甸的爱啊。
妈妈手真巧,能纳鞋底,会织毛衣…
身在异乡的我看完又一次泪目了,沉甸甸的思念在秋日疯长...,想家了。小时候我也经常穿妈妈做的布鞋,方口、圆口、带气眼穿鞋带的、还有精心绣花的,在市里上高中后显土气就很少穿了,现在想来当时多么幼稚...。看过一篇科普文章不知道是否可信,说天为阳地为阴,人站在天地间,只有穿布鞋磁场才能穿透人体和鞋底使天地阴阳结合,皮鞋或胶底的鞋子穿不透,千层底布鞋有利于身体健康...,不知真假?
去年从老家带过来一双布鞋,一直没舍得穿。
我也有双布鞋,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但是小了穿不上,不会丢也不会送人,我会一直保留。
“鞋”适合不合你的“脚”,只有你的娘最清楚!
这就是歌声中唱的“千层底”,新中国就是一群穿着这些“千层底”的革命老前辈打出来的,有些还没有穿上就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