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我家都会做炉馍。炉馍很抗饿,是太行王屋大山农村里人人喜爱的美味。它呈圆形,颜色焦黄,还有一圈别致的刀削花边。
烤制炉馍要用生铁特制的烤炉,上下火并用,还得有人耐心十足地守在炉边。
霜降一过,父亲就从山里砍来枯死的树枝。他将山柴按一定尺寸劈好、码齐,堆在院子一隅,就像一座小山。劈好柴,父亲总会嘬一口茶,站在一旁端详柴垛,仿佛刚刚完成了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
母亲是做炉馍的专家。她提前将鸡蛋打入面粉发面,以此提升炉馍的口感和营养。冬天气温低,母亲将发面的盆子移到被窝里。每当这时,我就十分兴奋,因为很快就能吃上炉馍了。
五、六个小时后,面发好了。母亲将面团倒在撒了干面粉的案板上,揉成团,再揪成大小均匀的面疙瘩,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一侧。
母亲将面疙瘩捏成小团,按成扁平状,手按不平的地方就用刀背敲平。随后,就是给馍割出花边,这十分考验刀工。
不过,母亲可是个高手。只见她一只手快速转动即将成型的馍块,另一只手持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揪一下、割一下,漂亮的花边就做好了。再刷上蜂蜜,撒些黑芝麻点缀,花边便宛如一只只蝴蝶。
父亲搬出由生铁打造、分为上下两层、状如盒盖的烤炉。他引燃柴火,尽量让整个炉子烧得均匀。
等火候合适,母亲在炉锅里按一定间距贴上生炉馍。馍跟馍之间的距离有讲究,远了火气太旺,容易煳边;近了,馍块受热膨胀粘连,不好起锅。
母亲将生馍块贴满炉锅,盖上炉盖。父亲抽出底部柴火,快速而均匀地铺在炉盖顶层,上面大火烧烤,底炉保留小火。
父亲边添柴边告诉我,起火时,烤炉底部的温度已经升高,贴上生炉馍后,要快速在炉顶生起火,炉馍上下两面才能均匀受热。
烤炉“上武下文”烧够25分钟,炉馍便可出锅了。父亲用推铲移除余火,母亲则穿上碎花围裙,开始起炉馍。
烤炉打开后,先是一股蜂蜜的香甜扑鼻而来,接着是面粉的酥香。让我期待已久的炉馍新鲜出炉了。它色泽金黄,花边棱角分明,看着就十分诱人。父亲直夸母亲的面馍做得好,母亲笑赞父亲的火候掌控得好。
此时,我顾不得炉馍烫手,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满嘴生香。我真想和父母亲一起,一直品尝这简简单单的幸福,直到永远。
Fii-iPEBG(济源) 周晴明 文/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