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饺子下车面”是北方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每次我离家时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因着这一说法,每次在我假期的最后一天,全家总要聚在一起包顿饺子。

这不,早饭刚结束,妈妈就开始为中午的饺子忙活。她先是去自家菜地割上一捆鲜嫩的韭菜——虽然超市的韭菜又绿又肥看着也干净,却入不了妈妈的法眼。“自家种的才入味儿。”

韭菜割回来后,妈妈指挥我们姐妹仨仔细去蔫叶、掐黄尖,再一根根洗净,码整齐。在我们忙着对付韭菜时,妈妈往面粉中加水,将其揉成不软不硬的面团,再盖上笼布醒发。醒发的时间视气候而定,夏短冬长。

趁着醒发面团的时间,妈妈去超市买肉。包饺子的肉格外有讲究,最好瘦肥适当。太肥,饺子吃起来腻人;太瘦,吃着不香。超市虽提供绞馅服务,但妈妈就爱自己剁饺子馅。她说:“以前家里穷,只有在剁肉时,才觉着日子有盼头。”

在“咚咚咚”和“咔咔咔”的响声中,母亲剁好了肉末,切好了韭菜。然后,她用热油炒熟肉末,放凉后,加入韭菜、花椒、胡椒粉以及葱姜蒜末等调味料,搅拌均匀。

馅儿调好了,面团也醒发完毕。全家人洗净双手,围坐在桌前准备包饺子。

坐在C位的妈妈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等的剂子,揉搓光滑,从中掏个洞,双手顺着洞口边转动边揉捏成一个面圈。接着,将面圈切成条状,搓匀。最后,她手起刀落,一个个滚刀状的小面团出现在案板上。

此时,坐在妈妈上方位的擀皮手姐姐闪亮出场。她干脆利落地将小面团摁扁、压平,擀成一张张周边薄、中间厚的饺子皮。

然后,我、妹妹、姐夫、妹夫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包饺工总算派上了用场。这样的场面,当然少不了那几个说是来帮忙,实则捣乱的小孩儿。

一时间,菜刀、擀面杖和菜板的碰撞声,大人无拘无束的谈笑声,以及喝斥小孩儿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忙碌的热闹氛围,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紧随其后的饺子下锅,则是这场热闹、忙碌里最不值一提的环节。“忙碌一上午,吃饭五分钟”便是北方人吃饺子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朋友,如果哪天你来我家做客,我妈为你准备了全流程、纯手工制作的饺子,可千万别觉着寒酸。因为在北方人眼中,招待亲戚好友和贵客,手工饺子是最高礼遇。

郑州园区  刘小波/文  蒙春梅/图

点赞(1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