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寡言少语,从早到晚有干不完的活。

父亲是种庄稼的好把式,挑沟打坝儿规规整整,打麦扬场干干净净。就连秋天院子里墙上他编挂的玉米串子,也都是长短一溜齐儿。

我家有两三块菜地,虽然面积不大,可是种的韭菜、香葱油绿发亮,辣椒、豆角、茄子、西红柿、黄瓜疏密有致,结的果实又肥又大。这些,全得益于父亲平时的精心管理。

父亲没念过多少书,学习能力却极强。他常常对我们说,只要肯学习,勤动脑子常动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一家老小十口人,最费鞋子。房间墙上挂的,除了做好的新鞋子,就是鞋帮鞋底儿,一溜溜、一串串儿。尽管母亲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做鞋,还是跟不上我们的脚板磨损鞋子的速度。

为了减轻母亲的辛苦,父亲买回一套修鞋的家伙什儿,当起了鞋匠:鞋帮开了,他拿锥子和尼龙线纳好;鞋底磨透了,他就从废弃的自行车轮胎上剪下两块,修好磨平,再用502胶水粘到鞋底上,就又是一双结实耐穿的好鞋。这鞋虽然丑了些、重了点,却不耽误父亲东奔西走地为我们讨生活。

最令我崇拜的,还是父亲身上那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家家户户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有更多的产出。我家也不例外。

爷爷是村干部,在他的鼓励下,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父亲就跟邻镇的一位老师傅学会了西瓜和甜瓜种植技术。那几年,我们姐妹几个上学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卖瓜卖菜的收入。

当别人还在种植从老师傅那里引过来的西瓜品种时,父亲又在二姐的建议下,引进了新疆的哈密瓜种子和种植技术。

几个月后,哈密瓜出现在我们家的餐桌上。这种小香瓜皮黄、纹理粗糙,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父亲一刀下去,香瓜籽儿合着汁水淌了出来,那厚厚的瓜肉、香甜的味道立刻让我们想要先尝为快。大家一边吃着瓜,一边对父亲夸赞不绝。父亲还不忘给左邻右舍送去新鲜的小香瓜,和他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父亲如此沉迷于耕种劳作,就像是一个为种地而生的“超人”。后来,父亲当上了村里的会计。我中午去村部喊他吃饭,偷看了他做的账簿,才知道父亲的才华远不止于田间的精耕细作和日常的修补翻新。那一行行清晰的账目,都体现出了父亲的认真负责、细致严谨。

虽然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想起“超人”一样的父亲,便会生出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郑州园区  赵彩红/文  陈虎/图

点赞(1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Y 9月前 回复TA

描写瓜肉那几句写得真好,看完吞口水了。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