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越久,我越想念农村,尤其怀念儿时的乡下生活。
我们村不大,但依山傍水,虽没有江南小镇那般灵秀,却也有北方村落的野趣。
四季之中,我最喜长夏,蛙鼓虫吟,家家笑声飘。那时,最热闹的时段,当属放学以后。我们似脱缰的小野马,冲回各自家中,拿上趁手工具,开始抓捕大作战。
渔网兜子捕蜻蜓,空瓶空罐逮蚂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都成了我们的猎物。大孩小孩三五成群,或趴或跪,或蹦或跳,不一会儿就将瓶瓶罐罐装得满满当当。
刺溜一声,一只刺猬窜入草丛。大家循着动静围上去,猛地一扑,哎呦,不是相互撞了脑袋,就是被刺扎破小脸。大家顾不得疼痛,使劲按住草下的刺猬,喊旁边小伙伴拿绳子拴住,再拿兜子装好。
稚子嬉戏,大人干活。一天的劳作结束,大人们起火做饭,饭香四起。邻居们端着肉炒四季豆、清炒茄子、辣椒土豆丝之类的下饭热菜,拿上蒜汁腌黄瓜或糖拌西红柿之类的爽口凉菜,坐在平房上,边吃边摇蒲扇,边聊边拍蚊子。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麦收时节,大人们总会捎回很多野“西瓜”——它长得像西瓜,但只有鹌鹑蛋大小,酸涩难吃,只能另作它途。用手指将其轻捏慢揉至变软,在一头开个小孔,挖空内瓤,然后串上绳子,放入萤火虫,一盏小巧透光的“西瓜灯”便做好了。
那时,抬头望星辰,闲坐数流萤,提溜着小灯转呀转,便是我们的夏夜娱乐。
欢乐时光,怎少得了游戏呢?急急吃过饭,孩子们丢下碗筷跑出门,先到邻居家叫上哥哥姐姐小同学,然后大领小,成群结队满村跑,到谁家门口拍谁家门,没一会便集结了一二十号人。
然后,男孩们玩“警察抓小偷”之类的追逐游戏或捉迷藏,女孩们则跳皮筋、跳大绳、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机器人,砍大刀……”“一二三,木头人,定!”“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马兰开花二十一……”村子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嬉闹声。
村子依山傍水,山水之乐必不可少。村小门口5米开外便是一条小河。汛期雨后,河水上涨,一两日后泥沙沉淀,河水变清,不仅蝌蚪多了、小鱼小虾乱蹦乱跳,就连螃蟹也开始横行。
很多孩子的课桌里放着网兜和罐头瓶子,一到课间便冲到河里摸鱼抓虾。上课铃一响,大家又急匆匆地拎着瓶子、鞋子,拔腿往教室跑。瓶里的水晃晃荡荡洒了一路,像极了调皮小猴子的长尾巴。
暑假来了,一群孩子聚在河堤上,跳下去、爬上来,反反复复,噗通噗通,或蛙泳或仰泳,或狗刨或憋气,时不时就得呛几口水。衣服湿透了,就躺在发烫的岸堤上晒太阳。就这样,游着游着,晒着晒着,全村孩子基本上都成了“黑泥鳅”。
玩着玩着,夏尽秋来,冬去春归。当年光屁股的孩子很快长大了,他们如今年近四十,有人已英年早逝。记忆中天真烂漫的童年,早已成了我们儿时的回忆,心中的念想。
Fii-iPEBG(济源) 姚丽娜/文 陈虎/图
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山趣,很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