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惦记着看报纸了。但在我的记忆里,关于报纸的那些往事依然清晰。
那是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说要订阅《小学生学习报》。一回家,我就告诉父母,找他们要钱订报纸。母亲说:“不订了,你那么小,又看不懂,浪费钱。”我眼巴巴地看着父亲,父亲说:“既然是学习报,那就订吧,让你长长见识也好。”
第二天,我欢快地拿着7块8毛钱上学,把它交给了老师。
《小学生学习报》是我的第一本启蒙读物。那时我识字不多,所幸父亲早早就给我买了《新华字典》,教会我查字典、学生字。每拿到一期报纸,我就迫不及待地一版一版挨着看完。我最喜欢的栏目,是“教你简笔画”和“诗词欣赏”,还学会了画蝉和小鱼儿;最让我着迷的古诗是汉乐府《江南》;我觉得最有趣的典故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后来,我收集了很多报纸。父亲帮我做了一个书立,它是我的小“书柜”。我把报纸折叠起来放进书立,同时放进去的还有我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课本。
有一天,父亲从南阳市区回来,兴奋地对我说:“书店里的报纸都是夹起来的。我给你做一个报纸夹,能把所有报纸装起来,方便阅读。”
父亲说干就干。他从屋后小竹林砍回一棵竹子,用篾刀劈开,截成数段,长度超过报纸尺寸少许,削平毛刺。然后在竹片两头打上螺丝孔,按照日期把报纸排列整齐,再扣上螺帽,报纸夹就做好了。
报纸夹用起来很方便。要往里面添加报纸,只需取下螺帽,把报纸放进去,再锁紧。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有报纸夹,它真是一件宝物。我得意洋洋地把它拿到学校,向同学们展示。有同学和亲戚到家里来,我也会把它拿出来炫一炫。
那年暑假,我反复阅读报纸上面的文章。我把父亲给我的红色胶皮记事本当作课外学习笔记本,在上面记录下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诗的旁边,我还画了荷叶、荷花和小鱼。
我很满意于自己的这幅“杰作”,将它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那时,我们还没有学这首诗,结果有同学说我是照着电视节目抄下来的。我受不了这般委屈,第二天就带上报纸夹去学校,把印着这首诗的那一版指给同学看。他这才心服口服,还羡慕了一把我的报纸夹——我那时才知道,他的爸妈根本没给他订报纸。我不由得庆幸自己有个开明的父亲。
因为这个报纸夹,我在小学三年级这一年学会了阅读和记录,笔记本上的内容也日渐丰富。上面不仅有词汇、古诗和句子,还有歇后语。我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时至如今,这支用竹子做的报纸夹还保存在老屋东房里。泛黄的报纸,定格了我童年的时光,承载着难忘的记忆。每当看到它,我就像再次看见了父亲。
FIT(宝科) 王延玲/文 连云云/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