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一大师者,乃一董姓农民也。坡一这个名号的来历,且让我慢慢道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过三十的小董在城里工地上打工。晚上,大多数工友跑去录像厅看片儿,他却在简陃的工棚里看画册;歇工日,人家都去城里逛街看景儿,他却去文化广场欣赏画作。

他虽不擅长画画,却对画情有独钟,常常看得如痴如醉,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几句。这曾惹得旁边人以为他精神有问题,赶紧离得远点。

某次机缘巧合,他与市美术家协会的副会长相识。对方视他为知音,还派小车到工地接他参加活动。有人见状,故意刺激与他同村的老撇:“你们都是一个村的,瞧瞧人家,成艺术大师了。”

老撇之所以被称为“老撇”,是由于说话前总爱撇撇嘴。“什么艺术大师?他懂个……”考虑到脏话有损形象,老撇愣是将原话改成“懂个坡一”,惹得周围人笑成一团。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艺术熏陶的人气度自然不凡。当别人转告老撇的话时,坡一大师并不生气,“对嘛,咱就是个农民,懂啥艺术?不懂不要紧,咱可以慢慢学嘛。”于是,从最早的网络论坛和后来的QQ,再到现在的微信,他都以“董坡一”为网名,告诫自己要多学习、少卖弄。

三十年来,坡一大师以画为缘,结识了许多当地有名的画家。与这些人交往多了,他从欣赏、评论到开始学画,渐渐地有了点水平。前年,他也成了市美术家协会的会员。

得到消息的老撇向他祝贺:“行啊,这下你真是艺术家了。”坡一大师回应:“啥艺术家,咱懂个坡一呀。”老撇听了,尴尬地打起哈哈。

现在,坡一大师也是六十岁的人了。他在村里开了个书画装裱的小店,挣钱多少是次要的,主要是喜欢。他时不时参加协会的活动,外出交流学习。而老撇呢,平日里打点零工,日子倒也自在,只是在说话时越发爱撇嘴了。

这两年,全域旅游成了时髦,新任县长提出“让全县处处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口号。于是,墙绘变得热门起来。坡一大师名声在外,画出的墙绘作品颇具生活气息,被传到网上后迅速走红。

这一来,坡一大师接的活儿更多了。他便请几个人帮工,其中就有老撇。

这天,他们在绘制墙面时,一辆旅游大巴停在附近,车上下来几十个大学生。带队的老师介绍:“同学们,这位就是咱们一路欣赏的墙绘的创作者——董坡一老师!”

坡一大师只好停下来,耐心给学生讲解。一个学生问:“董老师,我有点好奇,您干嘛取这么奇怪的艺名?”听到这个问题,正在架子上干活的老撇乐得差点掉下来。

“这是来自我的小伙伴一个善意的玩笑……”坡一大师面带笑容,简单讲述了那段往事,让在场的几十个人都乐了。

最后,他说:“所以,我取了这个名字,来提醒自己要多学多练,多发现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并把这些美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也能感受到!”

掌声响了起来。

Fii-iPEBG(济源) 孟宝记/文  连云云/图

点赞(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