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30岁后的每一天,都过得比前一天快,人也变得怀旧。闲暇之余,想起小时候的那些趣事,就像是一个个承载着童年欢快时光的彩色“泡泡”,飘荡在脑海里。
上幼儿园时,流行一种“抓子儿”的游戏。能做成“子儿”的东西很多,有杏子核、小石头等小而圆润的东西。先将五颗“子儿”丢在地上,右手捡起其中一颗做“头子儿”。接着,将“头子儿”向上抛,在其落地前,迅速抓起地上的其他“子儿”并接住下坠的“头子儿”。再继续抛“头子儿”、抓剩下的“子儿”。“抓”不住的则认输,最后“子儿”多者获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小朋友将红砖块打磨得圆溜溜的,用来玩“抓子儿”游戏。一时间,幼儿园刮起了一阵打磨砖头的风潮。将砖块打碎,在水磨石地面上一边磨砖块一边撩水,直至砖块被磨得圆润规整。
那会儿,学校里面有一处排水通道,大约20公分宽。午睡后,小朋友们全聚集在那里,一个个低着头,蹲在那儿磨砖块,还互相比较谁磨得好看。记忆里,磨砖头可比玩“抓子儿”更吸引人。
上小学的时候,游戏机、玩具还未普及,但孩子们寻找快乐的天性是一样的。两根树叶茎照样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两个小朋友对战,双手捏住自己的叶茎两端,与对方的叶茎交叉互拽,谁的叶茎先断就算输了。
那时候,我被同学们封为“李常胜”,因为我总能找到最厉害的那根叶茎。他们不知道,我有窍门:不能挑直挺挺的树叶,得找那些有点蔫儿的、茎粗的,再用手将树茎靠近底部的地方揉搓几下,露出筋脉,增强其韧性,连赢几局都不在话下。
关于树叶的用途,还有一个,那就是烧石头。秋末初冬时,树叶唰唰地往下掉。各班的值日生们挥着大扫帚将落叶扫成一堆,用火点燃。天冷得不行,大家就捡石头扔进火堆。等到下课后,拿着小竹竿将灰烬里的石头拨出来,待温度正好便捂在手里取暖,也顾不上讲卫生了。那时候的快乐一点儿都不昂贵,每天无忧无虑地度过……
慢慢地,我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快乐。日子就像放电影般“咻”的一下就过去了。但偶尔回忆起童年的两三趣事,我仍觉得颇有意思。
iPEBG(济源) 李蕊/文 蒋朝云/图
抓子儿比较好玩,小学时下课就跑到通道抓起来。
不亏是古灵精怪“鬼点子”一堆的李长胜。
小时候抓子儿抓得手指起倒欠儿,依然觉得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