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越久越是想家,年龄越大思乡愈烈。昨天晚上我又做梦了,梦到老家的土坯房,梦到院子里的牛圈;朦胧中去牛圈喂牛,发现圈里空空如也,我急得出了一头冷汗,忙喊父亲去找牛。呼喊父亲的声音没有发出来,梦却已醒:父亲不在身边,牛也不在身边,我还是生活在这座喧嚣的城市。起床后跟老婆说起这事,老婆笑着说:“肯定是又想你们那山沟沟啦。”

我出生在雁门关以北的一座小山村。雁北地区多山少水,四季分明,黄牛性格温驯,耐寒耐暑,力气也大,成了雁北山区家家户户豢养的家畜。牛不惜力,能拉车、犁田、耕地,农民们也把它当成家庭的一员,悉心加以照顾。

一年中,牛儿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夏天。夏季没有农活、青草茂盛,它们每天的活动就是到野外放风、吃草。大人们一年忙到头,放牛的活计就落到了孩子们身上。

夏天放牛分早晚两趟。早上放牛一般是在六点到八点,出门时,天刚蒙蒙亮。牛很听话,静静地跟在我们身后,一路走,一路吞食沾着露珠的青草。我喜欢站在高高的山梁上,迎着微湿的风,嗅着泥土青草的清香,看着缭绕云雾从头顶飘过,想象着山的那一边是不是真有神仙。直到朝阳渐渐升起、身上开始出汗,我们才牵牛回家。我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说,我的诗人情怀就是当年放牛时被山里的云雾熏陶出来的。

最有意思的还是下午放牛。到了约好的时间,小伙伴们牵上牛,提着镰刀、背着篓子、拿着化肥袋就出了门。牛儿们跟我们这些伙伴一样合群,它们只会在山上安静地吃草,不会乱跑,更不会“打架斗殴”。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会逃出视线。

牛吃饱了,或卧着打盹,或不停反刍。小伙伴们也有乐子:找一块空旷的平地,把篓子当牌桌、化肥袋子当坐垫,打起扑克牌,或者在树荫下说一些闲话。还有人去挖中药材,如黄芩、柴胡、知母、远志等,拿回家晒干后卖给村里的药材收购点。一天中,这是人和牛最惬意的时光。

我则喜欢在放牛时看书。父亲读高中时的历史课本,还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我都在放牛时看过。印象中,我还找堂姐借过《杨家将》、找邻居借过《灵丘民间文学》,大部头的小说《天龙八部》和《连城诀》也是在放牛时看的。

除了放牛,我们还有一项任务是割草。天黑回家前,必须把草篓割满——大人们说,牛无夜草不肥。我们把篓子装得满满的,让牛晚上能吃得饱饱的。

夕阳西下,晚霞将草地、灌木和远方郁郁葱葱的树林镀成金色,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起。牛慢慢踱到我的跟前,用舌头舔舔我的鞋子,提醒我该回家了。于是,我们背上塞得满满当当的草篓子,把牛牵下山,到村头的小河旁让它们喝饱水,然后晃晃悠悠地一路高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往家的方向走去。

读高中、上大学后,家里不再种田,我也没有再放过牛。那段放牛的日子,便成了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每当想起放牛岁月,我总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那人,那牛,那山,那水,那草,那树,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iPEBG(太原)  李志刚/文  陈虎/图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7 条评论

驭风而舞 3年前 回复TA

想起了小时候放牛的事情,放牛真好,牛儿在吃草,可以枕着知了的歌唱入眠。

冯方 3年前 回复TA

突然想起了一首诗《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江克线 3年前 回复TA

很亲切的故乡美文,勾起了我们童年记忆。放牛班的春天,那是最幸福的回忆。

甜心 3年前 回复TA

现在生活在大都市忙忙碌碌,以前生活在乡村却很幸福,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简单繁琐的工作,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诗云 3年前 回复TA

老家一人有老人在放牛,现在放牛不是为了种地,主要是经济来源,一头牛几万块,一个老男人养个两个山头,收入也不菲,同时也能消遣,不再那么孤独,草多山多水多牛儿,长得肥肥的。

我非我 3年前 回复TA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那情景似乎就在眼前,让人向往,让人留连。

欧阳 3年前 回复TA

不一样的地域,一样的放牛体验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