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一个充满浓情蜜意的好日子。当天,我应邀参加宝科园区员工张昆昆个人诗集《黑夜与烛火》专题交流会。


早在交流会前两天,我就从园区工会拿到了这本诗集。工作之余,我将诗集从头到尾翻阅了两遍。为何是两遍呢?


说实话,看完第一遍后,我对这本诗集没啥感觉,甚至觉得它不知所云。


这也许是我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最近三年,我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受此影响,我对诗歌的喜好还停留在类似新月派这个层次,即充满“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作品。我虽有涉猎国内早期新诗,如卞之琳、舒婷、海子等人的诗集,但欣赏水平还远远不够。


但当我仔细品读了诗集的后记时,方恍然大悟。难怪我此前一直不能领会作者诗歌中的人情、人性,原来是我对作者的人生际遇完全不了解的缘故。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但我想这些拙劣的文字可能会输,这颗需要拯救的心却不该输。”


与其说,我被这本诗集的名字所吸引,倒不如说,我被后记里的这句话所诱惑,从而有了再读一遍的冲动。


于是,周六上午,在阳光正好、树荫斑驳的小区花园里,我忍不住再次翻阅《黑夜与烛火》。


这一次,结合作者对自由、原生态的追求,我似乎对诗集里的某些篇目产生了情感共鸣。通过它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看似充满忧郁的文字背后,其实潜藏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在其笔下,万物皆可诗,万事皆可写。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歌。阅览张昆昆的诗集,你会发现,很多诗歌皆为缘事而发,极短几行文字,便包含万千意味。例如,诗集第18页的《驼下的背》这首诗,我曾反复吟咏过:


有着山脉起伏的走势
为了将一些顽石,送到
距离天空更近的位置

我的祖父,弯下腰
在田地间耕耘,在火炉旁打铁
在集市上摆地摊

我的父亲啊,将大半辈子的汗水
洒在水泥厂,石灰厂
河北铁路上,南北方建筑工地上

我不会比他们更高了
但血脉仍旧注定我
驼下背,俯下身

字里行间,不仅能看到从作者的祖父到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与遭遇,也蕴含着中国的血脉传承、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这些情感中,我既可以看到“为了将一些顽石送到离天空更近的位置”的诗兴浪漫,也对“血脉仍旧注定我驼下背俯下身”这种脚踏实地的务实一面感同身受。从没有韵脚的浑然天成,从浓缩作者三代人人生的短短几行文字里,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对生活的谦卑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交流会上,张昆昆给人的感觉是一位沉静、内敛而腼腆的小伙子。他的大多数诗歌,结尾常常戛然而止。这看似突兀,实则包含万千,不加任何华丽修饰的原生态,有让人回味良久之妙。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也有着感性的思维和细腻的情感。而对文字的敏感度,我却是不及作者十之一二。纵观整本诗集,作者能从形形色色的人和琐碎无章的日常小事中,引发对人性、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验,这是非常宝贵的地方。


原谅我无法从作品的更深处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境。但当日能见贤思齐,能与集团众多文学爱好者共聚一堂,能近距离与作者进行互动,并能借这篇拙作表达内心感受,我觉得,此行不虚,可谓满载而归。


 CNSBG(龙华) 曹茜茹/文  陈虎/图

点赞(1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驭风而舞 1年前 回复TA

分享会上不足半小时完成了稿子,文字功底可见不一般。也写出了我想表达的,昆昆诗歌结尾让人耳目一新。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