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妹妹,她比我小两岁。在她出生后的第三天,因为一些原因,爸妈虽万般不舍,还是不得不含泪把她送走了。由于事发突然,爸妈来不及给她取名字。大伯母便在路上想了一个,叫做“潘”。一户只有两个儿子的有钱人家收养了她。
长大后,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妹妹总是嘟囔,为什么爸妈给我取个花儿般的名字,她的名字却没什么寓意。我想,“潘”通“攀”,寓意着亲人的期盼。
妹妹三岁时,被养父母退了回来。依稀记得那天,爸爸背着五岁的我,妈妈跟在旁边,去接已分别3年的妹妹。回来的路上,妈妈拉着我,爸爸背着她。我们一家四口,终于团聚了。
半路上,妹妹说口渴,爸爸就在商店买了两支三毛钱的瓶装汽水。可她刚喝一口,就吐了出来,还把汽水给扔了,说不要喝药,只要喝牛奶。那时,我们农村小孩能喝到一瓶汽水,已经觉得很幸福了,没几人知道牛奶是什么。难伺候,是初次相见的妹妹给我的第一印象。
回家当晚,妈妈给我们炒了一盘鸡蛋。菜刚端上饭桌,她立刻将炒鸡蛋移到自己的面前,不让我们吃。我用筷子试探性地夹了一下,就被她挡了回来。霸道,是她给我的第二印象。
妹妹回家后,因为和我个子差不多,妈妈总是给我们买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辫子。我们像是双胞胎一样。
我性格温顺,胆子很小,经常被别人欺负,而妹妹却很调皮。就是这样的妹妹,却当起了我的保护伞。
有一次,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我被一个男孩打了,只会哭,不敢告诉大人。妹妹不知道何时从我身边窜出来,手里拿着根顶部沾着牛屎的长棍子,戳到男孩的身上,然后拉着我撒腿就跑。男孩一边追我们一边哭,口里嚷着:“我跟我爸说,老潘打我。”后来,每每回忆起这件事,我们姐妹俩都能笑上好一阵子。
妹妹还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成全了我。
那年我读高二,她即将参加中考。我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知晓,令父母深感骄傲。可是家里经济条件差,不能同时供我们上高中、考大学。
中考前,妹妹主动放弃考试,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自私的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我不读书了”,而是保持沉默。她却笑着跟我说,姐,你成绩比我好,我也不想读书了,想出去打工,到外面看看。你要好好念书,继续考大学。
我哭了,爸妈也哭了。他们自责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读书,为早年送走妹妹、现在又不能让她多读些书而内疚。
为了我,为了父母,16岁的妹妹南下打工,早早踏入了社会。
怀着愧疚的心情,我更加发奋,更加努力,最终考上了大学。直到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妹妹的压力才减轻了一些。
幸运的是,这几年兜兜转转,我们这对姐妹,最终在富士康成了同事。在我的激励下,她通过集团工会“一技一证”项目,考取了大专学历。她还拿下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职称,这让她有了入户深圳的申请资格。“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她身上再次得到印证。
我俩经常聊起往事。她总是说:“姐,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要说考大学的话,我是怎么也考不上的。现在多好,我们两家在一起,能互相帮衬。以后我就跟着你混了啊,你摆脱不掉的。”
这就是我的妹妹,那个从小霸道、维护姐姐的小女孩。你是姐姐一辈子也不愿摆脱的亲人。下辈子,让我做妹妹来照顾你,唤你一声“姐”。
睿志达(鸿观) 陈红梅/文 陈虎/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