糄粑,又称神曲粑,是我家乡衡阳的民间土产。

相传,清朝官员曾国藩在衡州一带领兵操练,将士们因水土不服,时常下痢。彭玉麟向曾国藩推荐家乡特产糄耙,用以调节肠胃。将士们食用后,立马见效。此后,湘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

因此,成为一段佳话的糄粑,深得百姓喜爱。立秋后,家乡的作田人有做糄粑的习俗。虽说父母如今住在城里,已不作田,但母亲每年都要亲手制作糄粑。

今年国庆假期,她领着我们回了乡下。

清晨,村子里人家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厨房的青瓦上也冒出缕缕白雾。空气里,透着一股浓浓的草药味。

那天,我们聚在隔壁秋英伯家,准备一起做糄粑。灶台上的两口双耳大铁锅热气腾腾,熬煮着从田间地头采来的辣叶草、淡竹叶、薄荷和野菊花等十几味草药。灶膛里的松木柴烧得噼啪作响。那蹿出灶膛的火苗,映红了伯母的脸。

熬药水有讲究,急不得。先武火烧滚,再文火熬上两个小时,把药性煮出来。

一家有事百家忙,吾乡村人有互帮互助的美德。乡亲们闻讯而来,聚到伯母家帮忙。

一群阿爹阿婆,无话不谈。他们有时喜笑颜开,笑村人婚礼上扒灰佬的行头;有时老泪纵横,叹二伯娘老来丧子;有时窃窃私语,传刘寡妇的风流韵事;有时拍案大骂,声讨将垃圾丢入河中的黑心人……他们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也只有在故乡,他们才会如此肆意。

闲谈中,锅里的中草药熬好了。药汤出锅放凉,兑上发酵粉,再将其倒入雪白细腻的糯米粉中,拌匀和透。然后,抓一小撮粉团,搓成球状,再用掌心压成大小均匀的扁团子。

母亲先是将做好的糄粑放在干稻草上,置于阴凉处,再铺一层干稻草、盖一层薄薄的被子。糄粑如孩子般,在被子底下酣睡。三五天后,它们便苏醒了,变得白白胖胖。母亲还要将糄粑放在太阳底下摊开,晒得干透,这样便可以存放很久。想吃的时候,或煮、或蒸、或煎,食用方法多样。

望着秋英伯家满院摊晒的糄粑,我不禁想起了祖母做的糖油糄粑。

那年,祖母将晒干的糄粑放在冷水中浸泡。入水后的糄粑上冒出一个个小水泡,咕噜咕噜作响。年幼的我和弟弟被这奇特现象所吸引,看得目不转睛。

一两个小时后,糄粑喝饱了,沉到水底,一动不动。祖母捞出糄粑,放入蒸锅。没过多久,香气弥漫屋子。

糄粑蒸好后,祖母开始下一道工序一一煎糄粑。她在铁锅里抺上一层猪油,放入糄粑,微火煎烤。这时,一般用干稻草作燃料。祖母不时慢悠悠地往灶膛塞进一把干稻草。慢工出细活,那糄粑煎得两面金黄,闪着诱人的光泽。最后,倒入糖汁水,煮几分钟,撒上些芝麻,地道的糖油糄粑就将出锅,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糖油糄粑外脆里糯,糯而不黏,下肚顺溜。小时候,我一口气能吃七八个糖油糄粑,肚子撑得像皮球一样滚圆。

离家返深的那天,糄粑还没晒干,我没能吃上母亲做的糖油糄粑。但无论离家多远,我总忘不了那让人满口留香的糖油糄粑。

C事业群(宝科) 戴海龙/文  蒙春梅/图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