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之后,就到了家乡的麦收时节。放眼望去,农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黄灿灿、颗粒饱满的麦穗弯下了腰,等待乡亲们开镰收割。
以前,村里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主要靠人工收麦。于是,一到麦收时节,学校里除了初三年级,小学、初一初二都会放一周左右的农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大人收麦。
那年,十岁的我又是帮忙割麦,又是充当跑腿的“勤务兵”——在家与麦田之间来回奔波,给田间地头的大人们送水、送饭。
在骄阳的炙烤下,忙碌的乡民们个个大汗淋漓。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间劳动时,最盼望的是走村串巷的商贩前来叫卖冰棒和雪糕。“卖冰棒、雪糕啰……”商贩的吆喝声拉得长长的。在我们小孩子听来,这无疑是人间最美妙的声音。
我接过母亲手中的零钱,三步并作两步,很快赶到商贩面前,买上几支冰棍,然后分发给自家地里割麦的大人们。爷爷总会推辞,说他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不能咬又硬又冰的东西。那么,爷爷的那支冰棍,便归我享用了。
当时,我家有近十亩农田,庄稼长势良好,家里忙不过来。我在田里割麦时,又不小心被镰刀划伤了手。母亲为我包扎好伤口,便差我去“搬救兵”,请舅舅们过来帮忙。彼时家家户户都很忙,“搬救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母亲让我试试看,没有抱太大希望。
我兴冲冲地出发了,先到外婆家说明来意。外婆留我吃午饭,我说任务还没有完成,得请动舅舅们再说。外婆看我手指上包着纱布,心疼不已。她放下手中活儿,说,你先去找大舅,他如果同意帮忙,你二舅也会跟着去的。我和你外公待会去帮你舅舅家。
我按外婆面授的机宜行事,大舅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他说,姐姐差孩子过来请我们,肯定是农忙忙不赢。话音刚落,他带上镰刀就先出发了。
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二舅家,但他还在田间忙活,我便请二舅妈捎话。接着,我去动员当时尚未出嫁的二姨和三姨。我说,妈妈让我来请舅舅们帮忙,等我们家收完了麦,再过来帮你们。
二姨和三姨觉得我妈说的话很有道理,亲戚间相互帮忙,既留个人情,到时自家收麦,人手多了干活也快。于是,她们也加入帮忙的行列。
三舅忙完生意回家,听外婆说大舅和姨们都去我家帮忙了,也急匆匆地赶来。我家一下子多了五个人,父母、爷爷奶奶都夸我会办事,任务完成得极其漂亮,远远超出了预期。在大家的帮助下,不过两天,我家几块地里的麦子就全部收完了。
随后,父母让姐姐和哥哥留在家里晒麦,他们则带上我,兑现承诺,赶到外婆家帮忙。
在外婆家,我同样担任着跑腿的角色,给大人们送水送饭,给牛饮水喂草,把后勤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再后来,大舅、二舅开始效仿我们,采取互帮互助、集中人手收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收麦效率。
大舅妈与二舅妈这两妯娌原本相处不睦,极少往来。但因麦收时相互帮忙,她们冰释了前嫌,成为好姐妹。外婆乐呵呵地夸我能干,帮她缓和了这两妯娌的关系。我说,这主要是外婆的招儿支得好。
FIT(宝科) 江克线/文 周晴明/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