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是我的初中同学,原名叫凤灵。她人如其名,机灵活泼,喜欢唱歌,笑声如风铃般悦耳。很快,她的绰号“风铃”就被大家叫开了。
那时,我是班上语文课代表,风铃是音乐课代表。热爱音乐的她梦想考上音乐学院,将来当一名音乐老师。
当年,港台音乐颇为流行,一有新歌上市,我们就竞相传抄歌词。我们还热衷在歌词本上贴歌星或影视明星的大头照。翁美玲、赵雅芝、周润发、刘德华等等,都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我收集的歌词比较齐全,班上女生们常找我借手抄本,风铃也不例外。
上初二后,随着课业加重、中考临近,我们全力备考,无暇再抄写歌词。我那本厚厚的歌词本,也不知道被谁借去,下落不明。
初三时,有一次语文晚自习,大家都在认真复习。语文老师突然走到风铃身边,把她手中正在抄写的歌词本举过头顶,当众严厉批评:“马上中考了,你还有心思抄写歌词!”
当时,我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希望我读高中、考大学。但父亲在我初二那年的暑假病逝,家里经济困难,我想学门技术早些就业,中考后选择读技校。凤玲中考成绩不理想,初中毕业后就回家了。
上技校的第二年,一个周末,我回家看望生病的奶奶。路过风铃所在的村庄时,我遇到了她。她头戴草帽,正和父母一起在地里摘棉花。秋日阳光正好,她青春的身体散发出一种温暖诗意的光辉。
风铃看到我,连忙放下手中的农活,跑到公路上。十八岁的她俊俏而丰满,嗓音还是像风铃一样好听。我们聊起近况,风铃说她即将到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我为她感到高兴,说了些祝福的话。
风铃热情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我说要赶着回去,以后再登门拜访。她又说,你还有一本歌词本在我手上呢,下次还你。我说,不用还了,留给你做个纪念吧,你喜欢歌唱,正好用得着。
技校毕业后,我在县城上班,凤玲还在村小学任教。数年后,我到深圳寻梦,再回到家乡时,得知风铃所在村小学因生源不足,被合并到镇上的中心小学。据说风铃报名去西部支教,但具体去了哪里,我无从得知。
后来,我在县城买了房,举家迁至新居。我在整理行李时,一个笔记本赫然出现在箱底——正是我初中时期的手抄歌词本。母亲告诉我,之前有个模样清秀的姑娘找过我,说她要去西藏支教,临走前来归还歌词本。母亲考虑到我远在深圳工作,就没有提及这件事。
我翻看着泛黄的歌词本,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初三时,得知我家境不好,风铃经常从家里多带一只烤红薯或水煮玉米,偷偷塞进我的课桌抽屉里。每次我在食堂打饭遇见她,她总说自己吃不了太多,把饭菜分一小半给我。
有一个周日傍晚,在赶回学校的半路上,我的自行车链条断了,一时找不到人修车,只好慢慢推着自行车走。风铃骑车上学,看到这一幕,急忙停下,和我一起推车步行。我让她先走,她不肯,说:“天就要黑了,我和你路上做个伴,你就不会害怕。”
时光飞逝,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风铃是否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热爱,是否还会在微风轻拂的夜晚,唱起那首我们都特别喜欢的《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歌声是否依然像从前一样灵动悠扬……
FIT(宝科) 江克线/文 陈虎/图
小时候被悄悄温暖过的瞬间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