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与朋友小婷聚餐,席间说到婆媳关系,对方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小婷和老公是上大学时恋爱的,当时就见过双方父母,小婷感觉公公婆婆都很不错。大学毕业三年后,小婷和老公结束6年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前几年,小婷每年都会跟公公婆婆住上一段时间,感觉婆婆任劳任怨,对她也很包容,家务事基本不让她沾手,有时还会给她端茶倒水。婆婆对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小婷原以为,自己不会碰到婆媳问题。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出生后,她和婆婆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首先是孩子的喂养问题。生了小孩后,小婷每天要吃月子餐,本来胃口不大的她吃得更少。可能是体质的原因,前十天她的奶水还足,可是后来却突然变少,孩子饿得哇哇哭,小婷只能给他喂奶粉。这时,婆婆非但没能体谅、安慰她,反而怪她吃得少、还挑食,导致孩子没奶喝。


接着,在照顾小孩上,两人也有分歧。老人总是怕小孩着凉了,连大热天的晚上也偷偷摸摸地给孩子盖棉被,说她自己都要盖厚被子,小孩子更怕冷。把小孩带到外面透气时,她还会用纱布把小孩的脚裹起来,起风时更要包一层厚衣服。小婷提醒了婆婆几次,但是婆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闹了半年,小婷和婆婆两方都受不了。小婷让自己的妈妈过来帮忙带孩子,婆婆则回老家养鸡养猪去了。


婆媳相处,是千古难题,像小婷一样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生小孩前,年轻人喜欢独处和自由,大部分都会与老人分居,婆媳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有了小孩后,由于小两口都要上班,谁带孩子成了难题。把孩子交给保姆照顾,既不放心还费钱;妻子或丈夫当全职奶妈或奶爸的话,经济压力又太大。最后,孩子往往只能交给老人带,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孩子的奶奶。但婆婆不是妈,媳妇也变不成女儿,这个本质上的问题为以后的婆媳矛盾埋下了祸根。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婆婆没有任何义务带孩子,她之所以帮忙,是想为儿子媳妇减轻负担。其次,要相信,婆婆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出于爱。


明白了这两点,媳妇对婆婆的所作所为和一些习惯所持的成见可能会减少。这样,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然后,双方都要换位思考。不仅媳妇要站在婆婆的角度,婆婆也要站到媳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是,老年人大都是“老顽固”,媳妇需要多和她沟通,多摆事实讲道理,比如拿医生说的话、电视里育儿专家的话来做“挡箭牌”,因为他们的话比你说的管用百倍。这样,婆婆与媳妇避免了在育儿理念上的正面冲突,进而可以规避绝大多数婆媳矛盾。


在生活中,男人总会被问及“妈和老婆掉水里,先救谁”这样的问题。其实,婆媳大战就是这个问题的变型,你站哪边都不合适,是一个真正考验丈夫的难题。婆媳关系的好坏,与丈夫的调解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因此,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学会疏导,让双方都接受,不能像一些朋友那样,对媳妇说:“不用管她说什么,没事的!”试图把问题掩盖,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当更大的矛盾爆发时,婆媳双方又会互翻旧账,闹得不可收拾。


都说距离产生美。婆媳双方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各自的缺点慢慢暴露无遗,又无法包容彼此。如果不知道如何调节婆媳关系,或者不知道如何共处,分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可以在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或租或买一套房子。白天小两口上班去了,老人家帮忙带小孩。晚上小两口回来了,老人把小孩还给小两口,然后回到自己家里。


这样的案例,在我身边不在少数,小婷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呢?


成都园区 易奇炎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