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是妈。”每当和朋友聊起婚后的生活,珍珍总能以此为开头,数落出一堆繁杂零碎的家长里短。
珍珍和丈夫阿鹏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当年,两人年纪相当且情投意合,认识仅四个月便完成订婚、结婚等流程,开启了人生新旅程。阿鹏是城里人且是家中独子,所以两人结婚时并没有另外购置新房,而是和老人一起居住。这也为后续的婆媳关系埋下了“隐患”。
一家人,肯定要在一口锅里吃饭。然而才嫁过去没半个月,珍珍便受不了。“我婆婆每次做饭都做很多,顿顿有剩的。”更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婆婆做饭时都会把上顿的剩菜和新鲜的饭菜“混搭”。看着饭桌上昨晚的黄瓜、前天的馒头、头天中午的米饭,珍珍实在吃不下。她曾想劝说婆婆改掉吃剩饭剩菜的习惯,但又想到自己刚嫁过来,不能落个挑三拣四的名头,于是便闷在心里。为了不吃剩饭,她开始找各种理由去外边吃饭。偶尔一次两次还没什么,时间长了,婆婆有了意见。“家里都做好饭了,天天在外边吃算哪门子事?”对此,珍珍有口难辩。她觉得,婆婆毕竟不是妈,没法说。说得狠了,净是事儿。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还有很多,每次珍珍都劝诫自己:婆婆不是妈,能少说两句就少说两句。对于珍珍冷暴力式的“退让”,婆婆也很有想法,常对阿鹏抱怨:“你媳妇啊,闷葫芦、主意大。”想想越来越偏离正轨的婆媳关系,珍珍无比郁闷:到底能不能和婆婆说说真心话?
不知从何时起,“婆婆不是妈”这句话被一些媳妇视为至理名言。按照对这句话的理解,她们在与婆婆相处时不再“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开启了另外一种相处之道——冷暴力式的隐忍、退让。这样,她们看似在为彼此间的和睦着想,实则失去了真诚相处的机会。因为一个男人,两个原本素不相识、毫无关联的女人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日常相处中彼此尊重、谦让虽然必不可少,但也没必要过于客气,不然反而显得生疏有间。家人之所以有别于邻居、朋友,不就是因为你能在他们面前展露最真实的自己吗?之所以说婆婆不是妈,不就是因为你和妈妈相处时可以毫不隐藏、伪装与做作吗?同样,与婆婆相处,如果一开始就你谦我让、维持表面的客气,那和邻人又有何区别?更何况,这种不是出自真心的隐忍、退让,能维持多长时间呢?与其让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然后失控爆发,倒不如一出现问题就设法解决。
婆媳相处,不应当只有客气和退让。当彼此观念不合、出现矛盾时,要坦诚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有选择地妥协和退让。和珍珍相比,阿娟的做法倒是可圈可点。阿娟从十多岁就养成了晚饭只喝米汤不喝粥的习惯。嫁入婆家的第二天,看到饭桌上只有粥,她很直接地告诉婆婆,自己晚上只喝米汤不喝粥,而不是闷不做声地委屈自己喝粥。刚开始,婆婆煮饭时会经常忘记给她留米汤,但阿娟会及时提醒。时间长了,婆婆也就习惯了每次做晚饭单独给阿娟留米汤。如今五六年过去了,阿娟的婆家人都知道她晚上只喝米汤。无论谁做晚饭,都会给阿娟盛出一碗米汤后再煮粥。“毕竟要一起生活很长时间,有矛盾、问题一定要开诚布公地讲出来,及时解决。”阿娟说,婆婆确实不像妈妈那样,知道自己所有的心思和习性,但只要把她当成妈妈一样真诚对待、认真沟通,那么她也不会对你的真心视而不见。“即便是因此产生了矛盾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自己和亲妈还经常吵嘴呢。”
人与人相处、交往,有些摩擦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出现摩擦后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如果处理得当,定能促进情感升温。当然,处理不当,也有可能使得关系更糟。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好过逃避现实。依目前情况来看,珍珍和婆婆一时半会也不会分开居住。对于她们之间已经存在的问题,与其冷处理、让彼此误会更深,倒不如及时心平气和地敞开心扉畅聊一番。
虽说婆婆不是妈,但她毕竟已是你的家人,为人儿媳,也没必要时刻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为婆媳关系设立篱笆与屏障。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同样,你用对待妈妈的心思去对待婆婆,那么婆婆也可以是妈。珍珍应该卸下防备与伪装,加强与婆婆的沟通、交流,这样,她们在经历一番磨合后,或许可以找到让彼此都很舒服、自在的相处之道。
记者 刘小波
有些婆婆如果文化水平或者见识有限,还是很难沟通的,需要有中间人协助,以及极大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