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紧紧攥住手里的钱,在小卖部不远处徘徊了十多分钟,额头不停地渗出冷汗。最终,她崩溃了,躲到一个角落,无声痛哭起来。
这,是阿珂记忆中的一幕,也是她曾经的日常。
那个时候,她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愿去买早餐;她不敢到小卖部、超市买东西;她抵触班里的一切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逃不开的话就做一个“透明人”;她害怕跟父母的同事、朋友打招呼,总是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她极为自卑,害怕成为大家的关注点,比如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她总是担心出错,结果越担心越语无伦次,引发同学们一阵阵哄笑……
高中毕业后,即将上大学的阿珂鼓起勇气向父母求助,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想让他们带她看一下心理医生。
父亲回了一句:“你好好读书,没事别瞎想。”母亲冷眼看着她,撇嘴道:“见熟人不打招呼,嘴巴笨得要命,你不嫌丢人我都嫌。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你就别找借口了。”母亲越说越气,最后破口大骂:“你要看病是吧,好啊,神经病,我明天直接送你去精神病院!”
那一晚,夜很黑很静,阿珂蜷缩在床上,浑身发抖,压抑地哭了大半夜。
自此之后,阿珂再也没有在父母面前提起“社恐”两字。她想,既然父母不肯信她、救她,那么,她想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只能学着自救。她开始逼自己克服恐惧心理,一次又一次走进人群中。
第一次买包子,阿珂在心里演练了十几次,犹豫了半个多小时,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好不容易才站到老板面前,快速吐出一句话:“老板,要两个豆沙包。”老板应了一声,手脚麻利地将包子递给她。松软可口的热包子入了口,她松了一口气,对自己多了几分信心。
到了周末,阿珂又逼着自己坐公交、去店里买东西、到麦当劳点餐,一次次和陌生人对话。慢慢地,面对人群时,她的恐惧感没那么强烈了。
如今,已工作三年的阿珂不再害怕遇见熟人,和客户交流时还可以口若悬河,不会流露出丝毫紧张。
“现在,我依旧是社恐患者,但已经好很多了。”阿珂语气平淡,我却颇为感触。
很多时候,我也害怕社交,可谓“社交5分钟,充电2小时”。我尽量避免遇见熟人、能打电话就不见面、喜欢沉默不喜发言;跟人交流前在心里预演了很多遍,一开口却常常卡壳;人多的时候,只想一个人在角落当“蘑菇”。
以前,看到别人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我一度很自卑。后来,我想通了,人和人真的不一样。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是社交牛人,有人是社恐患者。这没什么,他是他,你是你。何必自卑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接纳真实的自己就好。
可世界很精彩,尝试走出去,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如果社交恐惧、社交焦虑真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影响,如果你一边远离人群、一边渴望拥抱,那么,适当的自救还是十分必要且值得的。
不要被预期焦虑所困扰。有时候,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切换一下视角,积极看待事物,结果可能就变得不一样。就像曾经的阿珂,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小天地,迎来大世界。
除了尝试自救,我们当然也可以求助他人,尤其是心理学专家。毕竟,有些父母并不了解社交恐惧、社交焦虑,也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我们。所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若是你觉得社交恐惧、社交焦虑没有影响生活,并已找到令自己舒服的社交模式,那便一切岁月静好,不变又何妨?如果有人因此给我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加以嘲讽,不如怼上对方一句:社恐、社交焦虑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
愿大家一切安好。
龙华园区 蒙春梅
慢慢去引导疏通她们的心理,并在我们旁人要多给一些掌声。我记得高中,我们老师让一个社恐的孩子去朗读课文,他很害怕,10分钟都没说出来五个字。下面的学生已经发出阵阵笑声了~还好我的老师不断鼓励他,在以后的课堂上让他单独发言,最后变成了一个社牛,现在从事销售业务。所以多点耐心多点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