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中这段描述,引起不少现代人的质疑。理由有好几个,总之认为这诗写得太假了。听多了这些质疑,我忍不住要说几句。
我不否认,作为文学作品,《木兰诗》有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但并没有脱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负责任的文学作品,即使是神话故事、科幻或武侠小说,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十二”并非真的就是十二,木兰买装备也不一定非得东南西北街市跑个遍,这只是文学的表达方式。若拿这些来质疑,就真有点吹毛求疵了。
再说缘何“不知木兰是女郎”。人们质疑主要在女性的生理特征,如女性的胸、喉结不突出以及月事等,怎么可能掩盖住?
其实并不奇怪。首先,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女性并不以胸大为美,束胸的习俗历史悠久着呢,况且说不定木兰是“太平公主”。而木兰战斗的地方,据考证是蒙古那一片,寒冷且缺水,厚重的戎装完全可以掩盖这些特征。
至于有人说洗澡,更像是“何不食肉糜”了。相传,在不太遥远的过去,我国西北的缺水地区,人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与死亡的时候。木兰从军的地方寒冷缺水,洗澡本就是奢望。说女人裹小脚的,可别逗了,裹脚是在五代十国的南唐才首次出现,比木兰晚好几百年呢。
其次,在战场上,随时都需要提刀拼杀,随时有可能命丧沙场,“古来征战几人回”。随处可见的是死人,耳边听到的不是作战的喊杀声,就是鬼哭狼嚎般的惨叫声。生活在那样环境里的战士,哪有闲情逸致去想别的事情?
最后说说木兰本人。可以肯定她绝对不是美女,估计颜值一般,甚至偏低。试想,假如木兰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兰花指、杨柳腰,千般妩媚万般娇”,恐怕连十二天都等不到就露了馅。
而从诗中可知,木兰作战十分勇敢,否则不可能“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作战勇敢,换种说法就是木兰杀敌很生猛。这样一位狠角色,“火伴”能将她跟女人联系在一起吗?
既然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现实中有女扮男装从军的吗?有啊,清代左宗棠的军队中,就有女扮男装从军并且累功成为军官的。她包养军中的小白脸,后来怀孕才露馅了。解放战争时期,更有被称为“现代花木兰”的郭俊卿。她十四岁时虚报年龄参军,随部队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广东,战斗在一线长达五年,多次立功受奖。直到她旧病复发,到了医院才不得不公开真实性别。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木兰诗》,虽被一些人质疑某些细节,却已流传千百年,并必然继续流传下去。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为博眼球硬要给铁马冰河的战场加上“木兰”或“木兰”们,还得有战地爱情甚至N角恋的,能让人记住多长时间呢?
济源园区 孟宝记/文 蒙春梅/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