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一直沿袭着土葬的习俗,治丧隆重而讲究。
那年,祖父和生产队里的几位长者凑钱置办一副龙杠。做龙杠要用上等杉木,树身要直、木质要坚硬,伐木时树身不能沾地。做好的龙杠,要供在庙里。
做龙杠剩下的木料,被做成了抬丧棍,祖父分得一根。他去世后,抬丧棍留给了父亲。父亲三十多岁时,子承父业,开始抬丧。
每当村里有人去世,父亲就请出抬丧棍,嘴里念念有词,祈祷平安顺利。然后,他背上抬丧棍,朝着响起哀乐和吹打声的事主家走去。
父亲告诉我,看到棺材,人会升官发财。所以我从小就不害怕白事,若遇上周末,我还会跟着父亲去事主家里看热闹。
抬丧是丧事最重要的环节。事主会热情招待丧夫,给每人发一双鞋子、一条毛巾、几包香烟。丧夫上门时,孝子要亲自出门迎接,点头敬烟,说些感谢的话。主事的人特别安排两桌酒席,每桌十大碗硬菜,等十六个丧夫到齐,就热热闹闹地开席,其他前来吊丧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桌上的菜吃不完,父亲就喊我过去,在他的碗里夹上肉,让我吃。小伙伴们馋得直流口水。
父亲和丧夫们吃饱喝足,就开始干活。第一步是“出灵”,把棺材抬出门。棺木多是松柏做成的,一副棺材少说也有四五百斤重,装进逝者的尸身、遗物和石灰后,重达七八百斤。丧夫排成两排,站在灵柩两边,炮声一响,铜锣一敲,丧夫头一声号子“起哟”,丧夫们便一起用力,灵柩被慢慢抬起,越过高高的门槛。
第二步就是将灵柩抬往墓地,俗称“上山”。墓地选址讲究风水,一般选在深山老林里,少则一二里路,多则七八里路。这时,龙杠就派上了用场。两根龙杠架在棺材两边,一根龙绳把棺材绑在龙杠上。丧夫前后各八人,四人一角,二人一对。丧夫头一般顶在最前面的头杠上,领着步子,打着号子。父亲迈着八字步,撑着腰,咬着牙,翻山越岭,挥汗如雨,从不歇脚。
抬丧是体力活,也是门技术活。首先要有好力气,否则身子会被压坏。有年轻的后生爱逞能,往往会被压得吐血,落下劳伤。其次是要会迈步子,跟准丧夫头的步伐,一步一步踩踏实,这样才不会闪到腰。如果四个人步调不统一,就会崴脚。
父亲抬丧的技术不错,他常跟我讲抬丧的故事。上山的时辰是风水先生算出来的。逝者为大,时辰一到,就必须出发。有一次,遇上倾盆大雨,山陡路滑。在一道斜坡上,前面有人踩空,一角人相继绊倒。眼看棺材要落地翻覆,千钧一发之际,丧夫头一声大吼:“稳住哟!”大家有的用肩,有的用膝盖,有的用肚子顶住,才将棺材托稳。父亲和伙计们冒着大雨、忍住痛,徒手将棺材抬到墓地。
三十余年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飞雪霜冻,父亲都坚持送村里的逝者最后一程。年轻时,父亲身强体壮,抬完丧就下地干活。如今,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我从小就目睹抬丧的辛苦,不愿父亲再干这行。然而他放不下那群老伙计,还有那根抬丧棍。
当年,祖父给父亲留下抬丧棍,是为了给后人留一口饭吃。现在不愁吃穿,但抬丧于父亲而言,已经成为一份责任。
昨天,父亲又去抬丧了,事后在家里睡了三个小时。醒来后,他叹息:“将来村里这些老人百年后,谁来送他们上山?”
C事业群(宝科) 戴海龙/文 蒙春梅/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