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还缺皮夹克吗?”七岁的儿子小脸红扑扑的,边问我边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五颜六色的糖果。

“你怎么突然问这个呀?”我笑着反问。

儿子一脸认真地说:“刚刚我跟舅舅去村里给邻居拜年,有个阿姨问我是不是你的皮夹克,我说妈妈有一件皮夹克,是爸爸买的,结果阿姨就笑了。”儿子的童言稚语使我忍俊不禁。

人们常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是皮夹克,还总打趣是“漏风”的。仿佛养男娃就意味着鸡飞狗跳,远不如养女儿那般岁月静好。但对我而言,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场珍贵的自我重塑。初为人母时,我未曾思虑太多,也谈不上什么科学抚养。就像《种树郭橐驼传》所言,要想树苗不长歪,得顺天致性,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刚过耳顺之年的母亲一直被我奉为楷模。虽说母亲初二还没读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但她在生活中展现的智慧,颇为独特与不凡。母亲有一句话常挂嘴边:凡事顺其自然就行,不要去硬掰,因为掰不过命。

每年六月,母亲通常会依惯例在离家最近的一亩地里种红薯,产量一直很稳定。

但有一年,父亲看到母亲扦插的红薯秧苗间距较大,就让她插密一些,好提高产量。母亲解释,稀一些不打紧,往年收成都挺好。可她没拗过父亲,最终,这块地比往年多插了三分之一的秧苗。

结果,收获时红薯的产量不增反减,品相也不好。母亲让父亲把这些良莠不齐的红薯担到镇上买,去了几次都无人问津。最后,父亲只得将红薯低价卖给隔壁镇的养猪场。

后来,我问母亲,为啥扦插时不制止父亲,或许还能减少些损失。母亲说:“这么多年的婚姻,我太了解你爸了,任何人都很难改变他的想法。顺其自然吧,日子总要过的嘛。再说给他一个‘撞南墙’的教训也挺好,不然总以为自己很牛。”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的心态出奇的好,相信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有圆满的解决办法。遇到好事儿,我们独自偷着乐;遇到不好的,一家人团结一致扛过风雨。

我在研读先贤老子的《道德经》时,惊觉母亲的这一观念竟与书中“贤者应事而变,达者顺天而生”的理念不谋而合。母亲从不预设未发生之事,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即“莫念两时之后,勿思八里之外,当下即安”。

因此,在我们家,很少有“结婚要不要彩礼”“春节在哪边过”“孩子放老家还是带在身边”等令人纠结的难题。我们都秉承母亲“怎么舒服就怎么来”的原则,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能皆大欢喜。

这些年,弟弟创业失败,走过一段艰难的弯路;我也经历过异地恋的煎熬、事业和家庭间的两难选择。但我们除了有过短暂的情绪低落,从未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这主要归功于我们从母亲这句箴言中所受的启发:顺其自然。

人生征途,诸多执念不可胜数。每当此时,母亲的箴言如破晓晨钟,让我很快放下愁绪,该吃吃该喝喝,然后步伐坚定地踏上新的旅程,斗志昂扬地奔赴下一场山海。

龙华园区  曹茜茹/文  李晓岚/图

点赞(1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