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老太太是22路公交车的常客。
外孙上高中那三年,老太太没少赶乘22路车。
老师通知家长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还要送到学校。女儿在上班,不好请假,就发信息给老太太:妈,有空帮我买文具,我下班回家送去学校,清单等下发给你。
老太太便立马利索地奔往书城。这时候,书城还没开门,她便站在门口,耐心等待。等上个把小时,店门一开,她便按女儿交代的,把学习用品买好。
女儿回家来,问东西在哪儿。老太太一挥手:“我给送到学校了,坐22路车直达。我把东西装在袋子里,写上名字交给门卫了,你和老师说一声,让孩子放学后去取。”
老太太又补充:“这点小事,我能做。你上班够辛苦了,下班就别再折腾。以后学校有啥事,你只管和我说就行了。”
老太太说到做到。孩子要牛奶,老太太跑到超市,拎上一箱直接送过去;孩子说宿舍床上有虫子,身上痒,老太太便带上床单被罩和盐去学校,给孩子换好床上用品,再撒盐到床上驱虫……配合学校,配合老师,配合孩子,配合女儿,老太太像是个不知疲倦、随叫随到的送货员。
那一次,女儿下班后闷闷不乐。一问,原来孩子在学校睡过头,早读迟到,被老师狠狠批评了,家长也被批评。老太太一听,说:“这有啥难的?买个闹钟,给他定好,我这就送到学校去!”女儿从包里掏出闹钟:“买好了,我去送。”老太太换好衣服,执意要陪女儿一起去:“权当是散步!”
晚上的22路公交车空空荡荡,终点站更是寂无一人。老太太对女儿说:“你看,黑漆漆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怎么能放心你一个人过来?”
从终点站到学校大门,是一条长长的小路,灯光昏暗。女儿一路不说话,老太太看看她:“有没有给孩子写张纸条?”女儿闷声说写了。老太太叹口气:“你不要有压力。情绪不好,写出来的东西语气也不会好。孩子住校几年了,还是第一次出现睡过头的现象。咱们得找原因,想办法,不能生闷气。孩子也够辛苦的了,现在他更需要你的理解和安慰!”
从学校返回的路上,月亮明晃晃挂在22路车的窗户上。女儿看看月亮,又看看坐在自己前面、身形瘦弱的老太太,泪水盈满了眼眶。
这老太太,是我妈。我就是那个女儿。
从我家到孩子所在的学校,直达公交车只有22路。地图显示:我家距离22路公交站台787米,大约需要走12分钟;坐车15站,耗时32分钟左右;下车到学校宿舍,634米,大约需要10分钟;加上等车时间,一个来回将近三小时。
我妈就这样赶了无数次22路公交车,从68岁赶到71岁。
FIT(昆山) 王荣芝/文 蒙春梅/图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母亲为了孩子往返22路公交车。来回三小时里,是深沉的母爱。
父母经常乐此不彼的做着我们眼里的琐碎小事,正如他们给我们的爱,乐此不彼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