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宣读了《关于命名2020、2021年“成都工匠”的决定》,1310名“成都工匠”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2020、2021年,富士康成都园区共有7名职工荣膺“成都工匠”。“成都工匠”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这些获评“成都工匠”的员工,都有什么来头?记者带你了解。

“成都工匠”是以成都市委、市政府名义予以表彰、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获奖者是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代表。能被评为“成都工匠”的职工,都是各个岗位上勤劳奋进的代表,他们在工作中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在此次“成都工匠”命名大会上,园区MCEBG事业群员工马贵帮、雍发权、邬正华、刘军涛、王世伦及杜建康、刘钢(排名不分先后)7名员工分别被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总工会命名为2020年“成都工匠”和2021年“成都工匠”。

 

马贵帮

入职以来,马贵帮一直在叉车操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公司服务。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马贵帮漂亮地完成了多项其他叉车工都不敢接手的精密设备运输任务,获得了主管、同事及兄弟部门的称赞。在2014年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代表成都园区参赛的马贵帮一举夺得叉车技能赛冠军。

除了“成都工匠”,马贵帮还获得过“成都市技术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马贵帮深知,荣誉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作为部门的技术骨干,他热心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注重传、帮、带,为公司培养专业叉车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发权

在富士康的24年里,雍发权始终专注于CNC数控技术的应用与改善,在治具设计、加工中心与自动化调试及工程技术疑难问题处理等领域取得诸多成果。雍发权带领团队,成功打造出业内第一座智能制造熄灯工厂并投入使用,实现行业领先。近十年来,雍发权通过技术创新,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公司节省成本8000余万人民币 。

为了培养技术人才,雍发权于2017年成立了技师工作室,并得到成都市国防电子工会授牌。通过“雍发权技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与“一对一”师徒机制,雍发权为公司培养了35名行业领先的技术骨干,其中32人取得技师证。此外,他还培养了高级工70人,中级工129人。

 

邬正华

自参加工作以来,邬正华一直在数控加工与自动化岗位上钻研、磨练技术。2016年,邬正华成立了技师工作室,并得到成都市国防电子工会授牌。通过“邬正华技师工作室”,他开设了多期数控技术培训班,为公司培养出126名数控技术人才。

在数控加工领域取得成绩的邬正华积极拓展自身业务能力,在自动化设计方面也硕果累累。他带领团队,成功导入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杜绝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隐患,提升了产品质量。此外,邬正华共取得4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利用这些专利,他和团队为公司创造了1300余万人民币的效益。

 

刘军涛

入职富士康以来,刘军涛一直醉心于工业自动化开发领域。他带领团队奋战15个月,参与建设成都园区首个数字化车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刘军涛主动请缨,勇于创新,实现了国内机械加工行业首次突破国外对华出口管制设备的自主二次开发,不仅打破了此类设备受制于人的困境,还为公司节省了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2017年,刘军涛成立了个人技师工作室,并获得成都市国防电子工会授牌。依托“刘军涛技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他共为公司培养出了2名技师、6名高级工和30名中级工。

刘军涛还被国防邮电工会职工技术协会聘请为中工云课堂的讲师,主讲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累计听课人数超4000人次。

 

王世伦

王世伦(右)与企业代表合影

从1998年入职富士康以来,王世伦以普通钳工岗位为起点,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虽然工作岗位变了,但他对技术的追求初心不改。

2012年,王世伦代表成都园区参加四川省电网杯青年钳工职业技能大赛,以优异成绩获得“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9年,在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百名匠心模具精英评选活动中,王世伦被授予“匠心模具精英”称号。

除了专业技术过硬,王世伦还积极进行相关创新,取得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这些专利应用,他和团队成功解决了平板及电脑显示屏幕压合过程中产生气泡、皱褶、凹陷等量产关键问题,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提升了生产效率。

 

杜建康

在富士康工作的15年里,杜建康一直从事自动化专案的开发设计、组立导入及自动化设备维护相关工作。杜建康善于总结、分享经验,在急、难任务中敢当尖兵。他取得的国家专利和集团营业秘密达44项,并开发了359个自动化专案,累计为公司节省人力达2000人,节省成本达3亿元人民币。

2018年,杜建康带领团队完成了成都园区首个,也是目前仅有的物流自动化项目,让产品能够跨制程、跨楼栋、穿楼层地自动输送,使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出货的整个流程实现了全自动智能物流运输及实时动态管理。这一项目还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包材减量使用,从而减少碰伤刮伤,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显著降低成本。

 

刘钢

自2001年入职富士康以来,刘钢在模具NC设计与加工、3C机构产品开发导入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8年底,部门上马柔性自动化线体,刘钢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从项目立项、样板线验证到后期推广等环节全面发力,经过一年奋战,终于将柔性自动化线体成功导入并推广至自动化生产车间,为公司节约了2100多万人民币的成本。该条线体为国内首创,不仅对机加行业的产业升级起到引领作用,还能把员工从繁重枯燥的岗位上解放出来,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此外,刘钢还利用自身特长,依托“师带徒”机制传授技艺,为公司培养出35名技术骨干。

 

据介绍,成都市委、市政府将为获评“成都工匠”的职工颁发金质奖牌,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成都工匠”还享受由成都市总工会推出的专项福利待遇。

今年是“成都工匠”评选命名活动的第三年。三年来,成都园区共有9名有技术、会创新的职工获此殊荣。这9位“成都工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记者  李晓岚  文/图

点赞(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