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个时代的春节习俗。诗中的“桃符”是什么呢?有种解释相当靠谱:桃符就是门神、春联的前身,相当于咱要说的门神、门心和门对。

从一些影视剧、文学作品中,我们了解到,桃木可以避邪,根据是道士以桃木剑驱鬼。

《山海经》记载:沧海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下有两尊大神叫神荼、郁垒,专门负责捉恶鬼,捉住了就喂老虎。桃木能避邪,大概与这个传说有关。

因此过年时,人们会在门上挂桃符,再画上神荼、郁垒这两尊大神,以表达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在桃符上画神可是个技术活儿,太费劲不说,万一画得不像或不好看,还起不到预期效果。于是,人们想到一种更简单的办法:直接写上这两尊大神的名字。再后来,纸张代替了桃符,但神荼、郁垒依然在门上守护平安,被尊为门神。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遇到点麻烦:晚上睡觉老是做噩梦,梦到死在他手上的人前来找他。尉迟恭和秦琼为主分忧,每晚都全副武装守在皇帝的寢宫门前。我估计,李皇帝这下不做噩梦,改失眠了。他装作心疼下属,让画师画了两人的肖像贴到寢宫门上避邪,替代真人值守。这二位也就成了门神。

关羽和张飞大概也给刘备站过岗,要不他们怎么也是常见的门神呢?

我还见过用抱鱼胖娃娃作门神的,显得那么喜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喜欢风雅。过年时,别出心裁的他搞有奖征集,让大臣们在桃符上题写诗句庆祝新年。奖金倒是挺丰厚,可惜众大臣所题诗句实在是“有负朕望”。孟皇帝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笔一挥,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春联诞生了。不过,这副春联是贴在门上的。

洪武皇帝朱元璋当政时,不但下发文件要求家家户户过年贴春联,还微服私访,检查工作落实情况。据说,他还为一个不识字的阉猪匠写了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只是这故事编得不太圆,朱皇帝偏偏碰上阉猪匠,咋那么别扭呢?咱先不管这个,反正春联从明朝开始普及,位置移到门两边的门框或墙壁上,我们习惯称之为门对。

那么,门心又是啥?过去,除了在门上贴门神或写神荼、郁垒的名字外,人们还会贴上类似“福”、“平安”等吉祥话,称作门心。

我小时候,大家一般买来红纸裁成八开(与试卷大小差不多),请人写上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当作门心。当然也有门心出售,加印花边好看许多,也贵了许多。门心还是门神的另一种叫法,因为买卖门神有点不敬。

进了腊月门,又到了准备红彤彤的门神、门心和门对的时候。再配上红灯笼,红窗花,咱就红红火火过大年了。

济源园区  孟宝记/文  蒙春梅/图

点赞(1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