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对门一里开外的山头上,有两间矮小的平房,里面住着一个守村人。他六十多岁,无儿无女。论辈分,我应该叫他明倦哥哥。


我每次回乡探亲,他总是第一个赶来凑热闹,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


“海龙……老弟,回……回家看娘啦!”他跟我打招呼时,费了老大的劲。


这两年我回家比较勤,和他见面次数多了,渐渐也习惯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有酒,请他喝酒;有烟,请他抽烟。见到他,总能勾起我的儿时记忆。


听村里老人讲,他小时候不但长得俊,而且聪慧。然而,他父亲去世那年,他得了场大病,高烧不退。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乡亲们大多选择听天由命。那一次,幸运之神没有降临,他因此落下后遗症,脑子变得不大灵光。


那年冬天,村里来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大姑娘。她时而哭、时而笑,游走于村落间,白天在村里讨食,夜晚睡在牛棚旁的稻草堆里。明倦哥哥经常跟着她满村跑,有说有笑。


一天傍晚,他偷偷给这姑娘送饭,正好撞见老光棍占她便宜,就勇敢地制止了。乡亲都夸他是个“明白人、良心人”。


很快,这事传到了明倦娘的耳朵里,她别提有多高兴了。她把姑娘领回家,安排两人同居一屋。可一连几天,屋里没丁点动静。明倦娘含泪将姑娘送走了,他就和娘亲怄气,几天不下地干活,一个人在村里四处游荡,像丢了魂似的。


麻绳专挑细处断。与他相依为命的娘后来也改嫁了,家里从此就剩下他一个人。他孤苦伶仃地活着,饱一顿饿一顿。他每次去探望娘亲,都不受继父待见。连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继父都不让他上桌。他一怒之下摔碎了碗,离开继父家,回到熟悉的村子,跪在他爹的坟前嚎啕大哭。在大家的心里,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守村人。


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守村人可以吃百家饭。各家各户办红白喜事,他不请自到,热心地帮忙干些体力活:挑水、搬凳子、搭棚子等。每次事主家请他坐席,他都会拒绝一一他习惯蹲着或者靠着墙角吃饭。他不主动夹菜,你给多少,他吃多少。家乡有红喜事逗新娘的习俗,但他规规矩矩,从未逗过新娘,只是咧着大嘴,呆呆地望着。


如今,党的政策好,明倦哥哥领上了“低保”,衣食无忧。他过着清闲的日子,白天背着听戏机,走到哪听到哪。《刘海砍樵》《讨学钱》《百忍堂》等花鼓戏经典曲目在村庄“复活”了。院子里的阿公阿婆不由自主地和着腔调、哼着曲儿,自娱自乐。幽静的山村,多了几分热闹。


走累了,他就在村小卖部歇脚,看黑狗打滚、公鸡斗架,听老校长分析俄乌战争。不知不觉中,他打起了呼噜,嘴角的哈喇子越流越长。


他也有忙碌的时候。随着时代变迁,乡亲们陆续搬迁到城里,或者长年在外务工,没有工夫打理祖坟。他受高人指点,抓住商机,成了村里的守墓人。

清明节前,他扛着锄头满山跑,给坟地除草、培土、清沟。他虽然不认识墓碑上的字,却能准确地找到各家先人对应的坟墓。因为他会送村里逝者上山,无论刮风下雨,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

归乡扫墓的游子见祖坟焕然一新,都乐意付给他一些答谢费。不论钱多钱少,他都露出门牙笑纳,享受未曾有过的尊重。


如今,我成了村子的过客,而他不离不弃,仍守着古老的村子。他的世界里,只有村庄,那山,那水和那烟火。


C事业群(宝科)  戴海龙/文  蒙春梅/图

点赞(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3 条评论

甜心 1年前 回复TA

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甜心 1年前 回复TA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明倦一辈子能呆在一个地方也是一种心灵的守护,漂泊者永远眷恋的那个地方,心中的故乡。

🌻向阳而生🌻 1年前 回复TA

明倦哥哥有着最质朴的心和干净的灵魂,祖坟有了他的守护才不会荒芜,他也因为乡亲的需要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这种互相守护、相互需要的感觉,挺好!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