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到我们学校任教时,正当壮年。上第一节物理课,他穿着浅蓝色的西服,棕色的皮鞋;留着寸头,头发黝黑发亮,白净的脸庞透出书生气;动作干净利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嗓音富有磁性。
老张刚刚走上讲台,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哇”了起来。他滔滔不绝、风趣幽默,将物理课讲得有声有色,有时还冷不丁地抖一个笑话,大家伙儿乐得前俯后仰,目光全程都聚焦在他的身上。
老张是从县城的中学调到我们镇上的。自古以来,“人往高处走”,老张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刚开始,这是一个谜。后来,随着他的“风流韵事”在学校传开,谜底揭晓——老张的原配妻子是邻村的村花,长相不错却没什么文化。老张在县中的一个女学生非常崇拜他,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她不仅考上了老张曾就读的大学,毕业后还沿着他的轨迹回到县中任教。原配妻子听到风言风语,就去学校大闹,学校领导对老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32岁那年,老张与原配妻子离婚,与那位学生组建了新家庭。自此,老张就成了“抛弃结发妻子”的陈世美。
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张是老师中的另类。他不光帅气、会讲课,还会书法、美术、拉手风琴、弹吉他,学校办公室墙上的条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他的手笔,水粉画《锦绣江山图》也是他的作品。同事有人笑他不务正业,有人夸他才华横溢,还有人说:“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再牛逼又能怎么样?”
我们学校偏居穷乡僻壤,招不来专职的音乐和美术老师。为了给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谋出路,老张向校长建议开设艺术特长生培训班,美术、音乐都由他一个人兼职授课。校长很支持,最终,有5名学生进了特长生培训班。那一年,学校8名考上中专的学生中,有3名是参加艺考的特长生。
上世纪90年代末,发家致富的浪潮席卷全国,我们那儿也不例外。学校附近的村子发现了金矿,一部分老师辞职回村挖矿,一部分学生辍了学。回村的老师确实都发了财,不少人都有了摩托车,还有人买了汽车。这让留在学校的老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老张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拮据,他和妻子曾经甜蜜的爱情在柴米油盐的消磨中越来越淡。最终,妻子给了他两条路:一条是回村挖矿,一条是立马离婚。老张不得不做出妥协,向学校递了辞呈。临走前,他拉着手风琴,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音乐课,那一首《北国之春》让大伙听得如痴如醉。这首歌,也成了我对老张最深刻的记忆。
后来,老张家的矿井发生坍塌,好几个工人没能逃出来。老张运气好,捡了一条命,但右胳膊没了,平时爱好的琴棋书画也就放下了。在妻子的唠叨声中,老张成天闷闷不乐,喜欢上了借酒消愁。
再次听说老张的消息,他已经不在了。那年春节前夕,老张和妻子再次发生争执,随后,妻子带着孩子没了踪影。阳春三月到来,雁北大地山桃花开,雪花还在零下5度的天空中轻轻飘落。在一个雪花轻舞的早晨,老张遥望远方,唱完那首《北国之春》,拿起一瓶叫做1605的农药,一饮而尽。
iPEBG(太原) 李志刚/文 陈虎/图
文章写得不错,但对文中所记的事情无法评说。假如老张没有离婚,假如老张挖矿也发了财,假如老张不辞职退休后在公园拉琴唱歌……若那样也就没有这篇好文章了。
看得我内心好难受啊啊啊
读罢令人唏嘘,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何况文中老张这么有才,怕啥呢,大不了去街头买艺,说不定人生又是柳暗花明,[握手][握手][咖啡][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