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露”与“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基本问题——某种程度上说,“露”与“藏”是小小说区别于其他文本体裁的一大标志,处理好“露”与“藏”的辩证关系也是走上小小说创作大道的一大密钥。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小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而这种结尾很多时候就涉及到“露”与“藏”。“露”得太多,等同于“剧透”,结尾的冲击力就大打折扣;“藏”得太深,也会让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和爱好者)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露”与“藏”,不可不察也。
孟宝记是一位小小说创作的老手,佳作连连。“富士康人”小程序6月4日推送了他的《病》,这篇小小说的前半部分,把一个妙手仁心的老中医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但后半部分那个男扮女装“患者”的设置有点失当。作品开篇写到:这家中医诊所虽说位于城中村,却是声名远播。也许正是因为“声名远播”,招来了居心叵测之人。问题在于,以望闻问切为根本、行医一生的老中医居然识别不出脉象异常。否则,他必会深入查验,断然不会草率做出“有喜”的论断。
因此,窃以为,作者为了达到“欧·亨利”式的效果,刻意讲述了一个故事,而且惜墨如金,有意识地进行了“藏尾”。问题在于,即便不懂中医的读者,也很难接受和信服这样的情节——豹头猪肚凤尾,说到底都是为故事服务的,而不可本末倒置。
7月12日推送的《搭电梯》(作者杨娟),则正好相反——“露”得太多了。
试想,如果在结尾处不让小张说那一番话,而是让他想说的那些话在头脑里酝酿、浮现,之后,直接写他被录取。这样处理,效果如何?
最后,不论小张是吐露真言还是言不由衷——总之,他被录用了。前者,是公司面试官独特的识人之道;后者,是对面试官之流的辛辣讽刺和对“小张”一样的打工人无奈、酸楚的现实处境的同情。
这样“藏”一下尾,文章的深度和宽度是不是都得到了拓展?
《深爱如烟》(作者江克线)散文化倾向明显,男女主人公的相爱相杀在作者略显情绪化的叙述中,情感的饱和度被冲淡;《一张银行卡》(作者金绍敏)结尾处如果不是记者的自述,而是小芳的直接感悟,可能会更好一些。相对而言,《真相》(作者孟宝记)是一篇上乘之作,尤其是结尾令人拍案叫绝。
笔者钟情小小说二十余年,虽无所成但略有心得,以对小小说作品评头论足为乐。或难达雅意,博诸君一笑耳。
作者 魏松
建议中肯又真情实意!好!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高,实在是高!
很中肯,虚心接受建议!谢谢!
来自魏松大神的 微挨批 点评
魏大神是真的深藏blue。
到位,精彩,深刻!期待已久的大评来啦![强][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