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人》小程序自上线以来,推出了数十首诗歌作品。笔者在此不揣冒昧,尝试对部分作者的诗作予以点评。

印象最深的,是张昆昆的《诗三首》与《无题》。先看《诗三首》中的《心问》:为何,抽烟,独自饮酒/影子会蹲下来/为何,蹲在夜晚的天桥上/蹲在红灯亮起的十字路口/为何珠峰要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义无反顾地接近天空/为何喜马拉雅山脉/拽都拽不住。整体来看,这首诗的水平已达上乘。假自然以物象,附尘世之苍凉;追求空灵,营造孤寂,这些,都是张昆昆诗歌的特征。在诗中,他处处着笔于大地天空、岁月长河、风雨日月、多舛人生等,诗意足、韵味浓。但依我愚见,以这种方式构诗,终极审美需入化境方佳。这一点要向王维看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要在诗意的理性中凝聚哲学意义,并融入苍生、人间、世情,才是张昆昆这类诗,或这种表达的超拔之处。毕竟,靠近烟火,方得五味。

再来看刘娜的《夏·夜》:多好的夏夜啊/月光和我只隔着一层纱/我们仿佛是透明的/我循环播放着回忆录里的故事/小院里/月光在书桌上静静流淌。通篇看来,满纸轻盈抒情,缺少物我关系。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样写景抒情,《断章》更见饱满、立体,呈现出空间回环。就如散文要情景交融,诗歌最好要物我合一。

王延玲的《我从黄昏走过》:我从黄昏走过/湖水泛起涟漪/那个用石子打水漂的少年/颀长的身影/不知在哪个角落。全诗共三小节,分别描摹了三个画面,刻画出田野、炊烟、少年与我,然后呢?然后,这首小诗蝉翼般的外衣,包裹不住它瘦小的躯体。这种情况下,若把诗中我的“在场”与叙述场景的物象进行并立或对峙、延伸或隐喻,将时光感知和生活返观细腻呈现,则这首小诗会重构读者的观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朱英的《走过你身后》:我走过你身后/静静地/似春天的风/吹不动柔弱的柳/我走过你身后/静静地/似昏黄的灯/穿不透夜的黑。这首小诗,技巧上要比王延玲那首好,有了诗的样子,但细看下去,也难免空落。春风、柳、渔火、舟楫,这些意象与诗中你我的类比关系在哪儿呢?诗中的元素要有作为,各个意象要有合理的发散关系,不能只是简单堆砌。如郑愁予的《错误》,发散就相当得体。该诗以三月、柳絮、春帷、寂寞的城、马蹄、归人、过客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象组合,恰到好处地呈现了诗中的物我关系,造就了一首古典式的现代诗。

一首诗要从纸上站起来,还要靠几寸“铁骨头”。建议:写诗时,当你感觉无处下笔,就回到内容与发散的关系上来,将隐喻和意象的延展性、互补性、联动性兼容起来,则可见亮点。反之,写得越多,越是徒劳。

iDPBG(鸿观) 李秋彬

点赞(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

我非我 3年前 回复TA

铁骨柔情溶于一体,太难了;正因为难,吾悲将上下而求索。

张怀璞 3年前 回复TA

这种评论文章很好,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就像王姐姐说我不能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还要多看看别人的想法或看法,当局者迷嘛。谢谢李师的评论,感谢,感谢😄 😄 😄

清风 3年前 回复TA

大师👍🏻👍🏻👍🏻期待大师多帮我们解读现代诗

淡然 3年前 回复TA

不知道您同不同意,我觉得诗人都有点多愁善感。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