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士康人》报,我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在富士康工作时,有好几年,我既是它的读者,也是它的作者。人报的编辑老师,虽大多未曾谋面,却可谓知根知底。
我曾经在“柔软时光”栏目发表过散文、随笔和小小说,也因此衍生出文学之外的故事,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友和心灵相通的读者。近期人报推出小程序,更是方便受众随时随地阅读。我再度频繁地沉醉于“柔软时光”,在这里重温过往,感受美好。
读李志刚的《谷子熟了》,是在高铁上。深夜,卧铺车厢里鼾声起伏,我的思绪比白天更加活跃。
开篇一句,“霜降过后,谷子熟了。”我的嗅觉世界顿时漾起阵阵浓郁的谷香,视线里涌现漫山遍野的金黄。对于在“沁州黄”小米产地长大的我来说,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尤其是在成年后远离了那一片土地,小米便成了一味治愈乡愁的药引。太行山深处,炊烟在晨雾里袅袅升起,一碗浓浓的小米粥,晕开了农家人朴素的日常。
文章的整体结构如一根沉甸甸的谷穗,小米粒儿挨挨挤挤贯穿始终,由谷子写到父亲,越往深处,分量越重。父亲是晋北大地上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深谙作物的习性,了解庄稼的脾气;父亲也是一位敢于伸张正义的家长,他发现学校给学生吃陈年旧米,直接闯进校长办公室追问真相。作者借这件事写出了山里人的血性和担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读至此处,我想,一个地方的山水地脉草木生灵,都是一脉相承的。谷子是一种耐旱稳产作物,越是高山圪梁地越是适宜它的生长。这种倔强,恰巧与文中“父亲”的个性相吻合。
这篇文章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篇幅太短。如此泼辣辣的文字,不能让读者深入进去细细琢磨。仿如口干舌燥时得到一碗清凌凌的小米汤,一口气喝下去,畅快是畅快,却少了一些深处的滋味,意犹……未尽。
《父亲来看我》是早几天读的,但文中的故事我仍旧印象深刻。明明是父亲来看我,但给读者的感觉,“我”招待的不像是父亲,而是一位同学或哥们儿。约莫这就是父子之间的相处:干巴儿脆、心领神会,既不儿女情长,也不拖泥带水,但丝毫不影响亲情的浓度和厚度。作者文字的质地如同他的情感,干净利落,一针见血。面对8块钱一碗的米饭,父亲皱了一下眉头;按摩完结账时,父亲问有没有优惠;“深圳公交车真便宜,要坐半天呢,才8块钱”,几处细节,寥寥数语,将一个敦厚、朴实、节俭的父亲形象塑造得生动立体。
这篇文章更加表明,文字是有性别的,《父亲来看我》采用的就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表达。父亲与儿子,是两个具有特殊关系的男人之间的角色转换。小时候,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长大后,父亲成了儿奋斗的动力,将来除了结婚,还要买一辆房车,“带父亲看遍天下美景、尝遍美食,不负余生”。这是一个朴素而又十分具体的目标,也是最直截了当的亲情。
两篇作品同样写父亲,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角度,结合起来阅读,如同一块多面镜,从不同侧面解读“父亲”这一形象,每一面都与众不同。
忽然忆起,多年前人报创刊时,我曾参与过“柔软时光”这个栏目名字的商讨和定夺。这些年在编辑部的悉心经营下,她一直都是读者心中的一片青青芳草地。于我,更是一份柔软的怀想。我从这片园地中汲取营养,常读常新,时时精进。
作者 魏丽饶
我面对一个题目:这个怎么写?不会啊!
大咖给我感觉,就是举重若轻的,而且写的很美,大赞
每次读丽饶的文字,和见到她本人一样,忍不住热泪盈眶
写的真好,必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