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大我四岁,是个靠码字为生的自由写作者。
父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他们引以为傲的儿子——那个他们含辛茹苦养育、砸锅卖铁供读大学、全力支持考研的孩子,寒窗苦读多年,终于不负众望,考上“985”兰州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却只能“落”得一人一桌一电脑,整日闲呆在家,噼里啪啦地敲键盘。
左邻右舍问父亲:“老张,你儿子做什么工作?”
父亲含糊其辞,只说在石家庄上班。后来问的人多了,实在瞒不住,就说:“好像在替哪个报社写稿子吧,具体咱也不懂。”
“哇,那是记者吗?”村里人追问。
“不是吧。”父亲忽觉不妥,连忙补充:“只是写写稿子,不采访啥的。”
“哦,我知道了,那是主编吧!”村里人恍然大悟。
父亲小声应和,声音里透着心虚:“好像是这个。”
那年,我正在读大三,面临着人生抉择:是大专毕业后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暑假回家时,我想听听父母的建议。那天,父亲坐在昏暗的客厅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脚下散落着七八个烟头——那时,他烟瘾变得更大了。
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找份工作吧,安稳上班。別像你哥,研究生有啥用?还不是找不着工作,整日呆在家里。写东西,这也能算工作?”父亲眼圈泛红,难掩失望。
“小妮儿,要妈说,你就上个大专学门技术,挺好的。咱换条路,不和你哥一样。”母亲接着说:“你看你哥,没有工作,没有养老保险,以后老了可怎么办……”母亲哽咽起来。
那时,自由写作远不如今天这般风靡。我虽不认同父母的看法,但也不知如何反驳。可我懂哥哥的坚持,他从县重点中学、省重点高中,到最后考上兰州大学研究生,一路走来,一直是我的榜样。
最后,我放弃继续深造,选择去浙江实习,走了一条父母希望我走的路。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不知何时起,中国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身边越来越多人讨论起点中文网、番茄小说、七猫阅读等网络文学平台。几年前,哥哥的小说第一次在网络上发表,他兴奋地发来书名及网页链接,再三叮嘱我:“快发动身边人,给我的小说点赞!”
如今,哥哥已不再需要我帮忙点赞,也已经在石家庄安家落户。他依然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白天补觉、深夜码字,却能准时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父母得以在老家安享晚年,而不是像我公婆这样背井离乡来武汉帮我带孩子。
今年春天,父亲五次住院治疗,全是哥哥跑前跑后照料,一日三餐送饭。而我这个有稳定工作的女儿,却不得不在假期耗尽后返回工作岗位。
前些日子,我和父亲视频聊天,故意打趣:“爸,你觉得哥这工作咋样?”
父亲难得露出笑容:“你还别说,真挺好,时间自由又能顾家,工作带娃两不误。”隔着屏幕,我们父女俩哈哈大笑。那些年的担忧和误解,似乎都随着这笑声烟消云散了。
武汉园区 张延英/文 林碧君/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