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开QQ空间留言板块,杨敏的心忽然针扎般地疼。
她看到“杨柳依依”曾经给她的留言,一条又一条,还有她自己的一一回复。她俩的“打情骂俏”引起共同好友的强烈“抗议”,大家都表示受不了,拒绝当众吃这碗“狗粮”。“杨柳依依”真名为杨依,如果要按重要程度将朋友划分为三六九等,杨依一定会得到杨敏热情洋溢的五颗星。
杨敏和杨依相识于小学,因为同款身材和长相,经常被老师和同学调侃为双胞胎。这微妙的缘分,使得她们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课余时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幸运的是,初中时,这对好姐妹同班了。她们一起学习,一起逃课,一起出游,一起干一个人不敢干的疯狂事儿——因为班主任不批假,她们在黑板上给他画吹胡子瞪眼的黑图。高二时,文理分科,杨敏选择理科,杨依则进了文科班。但身在情常在,她们相互给对方“修书”,“缠绵悱恻”的信件一封接一封飞进对方的书桌。同学们都觉得这对“CP”一定能够天长地久。
没有什么狗血的桥段,分开来得悄无声息。上大学后,杨敏去了北京,杨依留在湖南。遥远的距离让感情的传递开始延迟。杨敏谈了个男朋友,卿卿我我的时间变多,留给杨依的时间变少。她只知道杨依找了单位实习,毕业,到深圳上班……然后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杨依成为杨敏通讯录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毕业7年,杨敏的微信朋友越来越多,发一条朋友圈,点赞和评论之人趋之若鹜,看起来一派花团锦簇,她却觉得越来越孤独,许多话憋在心中不知对谁说。她想念杨依,曾经以为可以跨过山和大海、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好友情就这么“死”掉,连点赞之交都做不成,杨敏终究意难平。
也许,时间就是一个庸医,友情变淡并不是因为你我之间恩断义绝或有深仇大恨。
前年春节,10多年没聚的初中同学组织了一场聚会。大家难得放下手机,亲热地交流着彼此的近况。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突然,有人起哄着对我说:我记得当年你和李丹的感情可好啦。
听到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恍惚了好一会。是啊,那时我们好到一定要睡一张床、分吃一盘菜,还互相见过家长,在对方父母心中是“有名有号”的人物。上高中时,李丹还曾因为我新交了另一个朋友而吃醋,指责我找“小三”,“负心”。
我和李丹交流感情的工具:照片、小纸条、笔记本,厚厚的一袋,我都小心翼翼收在家中。某天搬家,妈妈看到了这个包装精美的袋子,打开一看,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张我和她笑得嚣张无比的照片,妈妈说:这个姑娘有点眼熟。我记得当时是这么告诉妈妈的:“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在我们家玩过很多次的。”
哪怕时隔多年,再回首,我依然要坚定地给她加上“最好”这个限定词。我们有过太多快乐的时光。我们还约定过,一定要见证彼此嫁人的高光时刻,做孩子的干妈。只是,俩人以为的一辈子,太短,原来不包括毕业后的日子。当我俩走出象牙塔,独自接受社会的毒打,不同的选择开始让我们各自为战,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求职、恋爱、分手……焦头烂额的我们在奔波、操劳中渐行渐远。当某一天,我给她发了一条消息,对方再也没有回复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心照不宣的诀别书。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当一段友谊走到尽头,我们其实不必难过。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我们根本没有失去彼此,只是在某一个站点提前与你分别。况且,不管是爱情或是友情,在一段关系中得到成长,可能便是这段关系最大的意义。
只是啊,现在,我偶尔还会想起,她为我摘抄过的这段话: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种朋友希望能永久,即使青丝变成白发也能在心底永久保留。
你的一生,我只能借这一程了。也许,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在人山人海中,在某个不知名的路口,我们再相遇,还能道一声:“好久不见。”
龙华园区 蒋朝云
曾经我也觉得好朋友是形影不离,是朝夕相伴。但在经过人生的各种选择后,确实生疏不少。但是曾经的快乐,曾经的幸福都是那时候最美的回忆。节假日相聚一起,那份感情从未改变,且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