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立万》是万合天宜出品的最像电影的电影——曾经靠段子网剧红到发紫,又在短视频时代迅速没落的万合天宜主创团队,终于折腾出了这个爆款。以五千万成本博出近十亿票房,确实算得上“扬名立万”。
与大火的《唐探》系列类似,《扬名立万》也是一部悬疑喜剧片。它以探案为故事主线,五步一个笑料、十步一个包袱,好比茅台里掺进马爹利,先别管这样勾兑出来的酒口味如何,反正是把钟情悬疑和喜剧的这两类受众都照顾到了。
片中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几个各怀心思的电影人受大亨陆子野之邀,来到一栋大宅开剧本研讨会,试图将震惊上海的“三老命案”改编成电影,大赚一票。正如电影的宣发口号,这个密室开局确实有市面流行的“剧本杀”的影子,烂片导演、刺头编剧、龙套替身、过气男女明星,这几个角色设计得非常典型,常看《明星大侦探》一类综艺的观众估计会倍感亲切。之后,豪宅变凶宅,嫌犯主动“跳狼”,故事重心转移到凶杀案背后的阴暗面。随着剧情推进,凶手形象由黑转白,谜题揭开,三老之死竟掩藏着一个姑娘的惨痛人生,杀人狂魔原是悲情侠客。最终,众人合力拍摄电影还原事件真相,故事由电影始,也由电影终。
从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就能看出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省钱。这种经费上的捉襟见肘,不仅体现在服化道的粗糙、场景的单调、构图的刻板,最大的问题是让本该由画面来推进的情节改由演员口述,试图用台词来代替动作和场面的张力,即“靠嘴调度”。以至于观影前半段,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角色话怎么这么多呢。当演员被局限在方寸空间,时刻直面镜头的高压感很容易让表演拿捏失当。片中主演的演技大部分时候显得“过火”就是这个原因。
一部缺乏场面调度的电影,自然更像是舞台剧,所以有观众说它“像话剧”,甚至“像小品”,都有道理。当然,比起万合天宜之前靠段子堆砌出来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本片在叙事环节还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几次反转看得出来花了心思,对创作者的自嘲带着几分黑色幽默,迷影段落也确实能让人会心一笑。但在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作坊式”团队的通病——缺少精致、准确、成熟的视听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感不够”。
另外,想单独谈一下这部电影的节奏。影片前半部抛梗密集,从周杰伦、小马哥到《闪灵》,致敬式的笑料频繁轰炸,演员挨个耍宝,不断中止、延宕推理过程,不连贯的主线叙事与悬疑氛围的消解,对冲着“推理”这一噱头来观影的老饕不算友好。但与此同时,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年轻观众对此非常买账,他们被逗得前仰后合、笑声不断。显然,这种乍惊乍喜、频繁打脸的快切节奏起效了。
经常刷短视频的观众对这种叙事模式太熟悉,也太习惯了。没有漫长的铺垫,自然无需考验观众的耐心,密集的反转、笑点泪点无缝衔接,带来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感官刺激,让观众易于麻木的神经始终保持兴奋。频出的金句如“十个项目九个凉,商业投资很正常”“成事在人为,不成事,在特么为人”,在造梗的同时,也加深了观众的记忆。一个个情绪锚点贯穿勉强能够自圆其说的推理故事,用跌宕的情绪掩盖逻辑上的硬伤,将搞笑短视频无缝嫁接在电影叙事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扬名立万》是一部很成功的商业电影,它精确捕捉到了目标受众,也为在超级大片挤压之下长期失语的小成本商业片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这是导演刘循子墨的第一部长片。尽管毛病挑了一箩筐,但正如进影院只为消遣的大部分观众所言,这是一部“不闷、不拖、看起来不累”的电影。商业片嘛,好看,也就够了。
中央单位(龙华) 邴雪
遗憾遗憾,只要正能量就觉得好看,毛病看不出一点点。
不得不说小姐姐的影评功力与日俱增,愈发炉火纯青了。这么精彩的技术性点评,毫不逊色豆瓣专业影评人,对影片表达的深浅拿捏到位又准确。溢美之词暂且打住,要认真拜读文本深入学习,争取早日写出拿出手的影评来。
或许是性格缘故,对这类的剧不感兴趣。
确实好看,值得观看
扬名立万,好看
精彩,先看影评,再抽空去看场电影。为邴雪小姐姐点赞,谢谢推介!
喜欢看电影,这影评太好看了,比戴锦华还厉害,邴神!
专业的影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