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冷清到可以高唱“凉凉”的暑期档中,《怒火·重案》的票房跃居港片历史前三,算是一匹杀出重围的黑马。香港“迈克尔贝”陈木胜延续一贯的生猛风格,用他的遗作捍卫了港产动作片的荣光。

影片沿用经典的“双雄”框架,正义督察张崇邦大战疯魔悍匪邱刚敖,兄弟反目的叙事线串联起枪战、飞车追逐、闹市爆炸、最后一分钟营救等硬桥硬马的“戏肉”,陈木胜赖以成名的招牌炸街元素一个不少。再加上实景拍摄、真身搏命搭配流畅凌厉的剪辑,以及排山倒海般的配乐与音效,该片的硬核暴力美学令观众肾上腺素飙升,一次看到过瘾。

“硬币两面、你死我活”的双男主配置一向是港片的票房保证,从《拆弹》《扫毒》到《无双》无往不利,每一次宣发方喊出“巅峰对决”的口号,观众都心甘情愿掏荷包。除了借助这种“王对王”设定给人物增添戏剧张力外,本片还巧妙化用了由《无间道》开启的经典一问——“如果我们位置互换,结局是否有所不同?”将两位主角的对照关系上升到宿命层面,给乏善可陈的文戏增色不少。不过,这个问题从杀人如草的堕落警察邱刚敖嘴里说出来,“想做好人而不得”的悲情减了三分,“凭什么是我”的愤懑倒是增了五分。纵观全片,不难看出“匪”才是电影灵魂,他残暴、偏执,用永不熄灭的复仇“怒火”点燃了那些喋血篇章,让动作场面拥有了生动的情感元素,让这个处处“意气用事”的刻板故事多了一分余味。而圣父一般的“警”以及他所代表的“重案”则更像是道德“安全阀”、正义“救生衣”,与甄子丹的演技一样淡而无味。

近年来,港片式微,香港商业片导演要么忙着转型,要么成为烂片专业户,像本片这样制作扎实、风格纯粹,却又“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地道港味电影已是凤毛麟角。随着《怒火·重案》的口碑票房双赢,不少遗老遗少又忍不住高呼“港片不死”。但陈木胜这份最后的礼物真的能救市吗?或者说他们这批坚守港片阵地的老电影人真的能扶起将倾之大厦吗?我看未必。

在影迷认可的所谓“纯正港片”里,政治总是靠边站,法律也不甚重要,荣辱只关乎于个人气节与兄弟情谊, 暴力、杀戮都可等闲视之,观众对官能刺激的追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就如本片高潮部分的警匪对垒段落,尖沙咀街面子弹横飞、手雷连续爆炸,受波及的民众或死或伤,殉职的警察高达两位数——如果电影映入现实,感觉特首都离下台不远了。所以,最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港式情怀其实也是最背离现实的旧梦幻影。在香港野蛮生长的70、80年代,港片的“破格”与喧嚣纵乐、混乱野蛮的社会彼此呼应,那些生动刺激的故事植根于当年那块动荡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但时代变迁,今时今日依然用过去的故事来卖力取悦现在的观众,更用力地展现香港拥有摆脱内地影响的文化自由,曾经百花齐放的“港片”就只能变为如今单一的情怀电影。这一点,从观众只买账老牌港星就可见一斑——他们只想看旧人演旧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现实“奇观”。于是市场上的热门港片全都在反复炒冷饭,批量装旧酒。所有卖座的港片中,主角大多五十开外,48岁的古天乐、41岁的谢霆锋已经堪称少壮,新人的演技能不能挑起大梁未可知,但资本和市场明显都不买账。至于反映香港人时下生活的电影、近十年火爆全港的新星,内地观众可以说是漠不关心。

以往的光辉岁月依然留有余温,但艺术之灵不可能回魂。如今,港片“老炮儿”陆续离世,追求宏大叙事与市场容量的香港导演陆续北上。他们之中,有陈嘉上、林超贤这样站稳脚跟的,也有杜琪峰、王晶这般水土不服或者口碑大跌的,但合拍片确实在逐渐改写港片历史。陆港主流电影文化正飞速合流,港片也许不死,但也不可能再纯粹,《怒火·重案》也只能是港片这片夕阳中的一抹余晖罢了。

中央单位(龙华) 邴雪

点赞(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3 条评论

驭风而舞 3年前 回复TA

如果这影评解说配上短视频剪辑,就更美好了。小程序影评解说走起来可好?!

李秋彬 3年前 回复TA

这么有深度、有宽度、有内涵、有见地的影评,召来读者的评论却这么少,难道大家都不研究电影乎?咱忍不住要补上一段啦。作者看问题很全面,从导演到演员,架构到情节,手法到技巧,市场到环境,前景到归属,都做了剖析与阐述。在这么小的篇幅里,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套路般的高难度招式,让我们就作者对影评技巧的驾驭,对影片的欣赏角度,对电影美学的拍摄,都可见一斑。直接地说,要是找一个人去看电影,我想选她去会不虚此行。

Frank 3年前 回复TA

工业级的电影,票房决定一切。现在中国电影票房排名靠前的都是大陆。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