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这是在网络上流传已久、被很多人信奉的一句话。似乎,女性的命运不外乎如此。
但曹茜茹不这么认为。来自山区农村,学历不高、毫无背景的她,在富士康完成了一场命运的逆袭,成为一个坐在自己买来的宝马车里笑的幸福女人。
曹茜茹,现为龙华园区Fii—CNS事业群NSDI制造三处企划部物控工程师。从一无所有到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她是怎么做到的?
巧治“刺头”
1989年10月,曹茜茹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7年后,她从合肥工业经济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踏上了南下深圳的绿皮火车,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2006年5月,曹茜茹入职龙华富士康,成为Fii—CNS事业群NSDI制造三处的一名不铨叙作业员。在产线,她的岗位是做C客户网通产品的老化测试。曹茜茹每天要把那些每个足有三斤重的产品搬上搬下,虽然很累,但她干得欢实。毕竟,在老家时,她没少帮母亲干农活儿。
因为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做事也认真勤勉,曹茜茹很快便当上了全技员,过了不久,又干上了副线长。入职两年后,她由副线长转正成为线长。
出来打工后,曹茜茹都会抽空给母亲打电话,向她倾诉工作中的烦恼。曹妈妈虽然只是个农村妇女,但她总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女儿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往往能帮到曹茜茹。
曹茜茹(一排右四)与同事
一次,曹茜茹又对母亲诉起了苦。原来,最近线上来了个“刺头”,让她颇为头疼。
“刺头”小吴和曹茜茹年纪相仿。他纪律性差,经常搞一些小动作,影响生产不说,还屡次被线上同事投诉,直至被孤立。曹茜茹找小吴沟通,用恨铁不成钢的口吻劝他珍惜这份工作,然而却收效甚微,小吴依旧我行我素。
感觉到女儿很焦虑,曹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既然你俩年纪相仿,又都是背井离乡到深圳打工,那你为什么不能放下线长的架子,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呢?”曹妈妈的话,让曹茜茹受到了启发。
第二天,曹茜茹约小吴一起到食堂吃午饭。吃饭时,曹茜茹采取“曲线救国”的战术,和小吴聊了一些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小吴渐渐卸下防备,说了许多自己的事情。让曹茜茹没想到的是,小吴竟然“家里有矿”,他到富士康打工,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交朋友。曹茜茹这才恍然大悟——难怪之前跟他说珍惜工作、好好挣钱那些话不但没起作用,还碰了软钉子。
知道症结所在后,曹茜茹改变了策略。她告诉小吴,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但大多数同事出来打工都是为了挣钱养家。既然小吴想在这里交到朋友,那就得先试着融入集体,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此外,如果线上各项KPI达标,还能申请到团建经费,同事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聚餐、交流。
曹茜茹温柔耐心的一番话,让小吴很受用。他当即表示,一定会好好配合线长的工作,不再给大家拖后腿。果然,他后来表现得一天比一天好,不仅没有再“吃到”投诉,还帮了同事们不少忙。小吴的“刺头”形象大为改观,和同事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产线人员来来去去,作为线长,曹茜茹会不时遇到一些身上带“刺”的员工。而她总是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他们身上的“刺”软化,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环境。
当众挨批
说来也巧,来富士康不久,曹茜茹就遇到一件好事。
2006年4月,集团深圳园区资位为不铨叙员工的底薪还是330元。曹茜茹入职后没几天,深圳园区员工薪资普调,她也搭上了“顺风车”,底薪涨到了700元。
看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条,曹茜茹既惊讶又开心——算上加班费和各项津贴,她来富士康头一个月就挣到了1200元。这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对于出生于农村、上学时每个月除了生活费只有几块钱零花钱的曹茜茹来说,这无异于一笔“巨款”。
然而,久贫乍富的曹茜茹并没有把这笔钱都用在自己身上。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工资到账后,她只给自己留了400元生活费,其余的尽数汇回了老家。
那时,曹父在当地采石场当搬运工,收入微薄,曹妈妈则在家务农,家庭经济条件不算好。此外,为了将家里的土房翻修成砖瓦房,曹父还借了6万元外债。曹茜茹出来打工时,弟弟还在读初中,花销也不小。她寄回去的钱,帮家里解决了不少问题。
为了节省开支,曹茜茹每天都在园区食堂解决三餐,很少逛街、游玩。放假时,她基本上都待在宿舍看书、绣十字绣,有时也逛逛集团内网“超级文胆”,看看工友们写的文章。
入职前5年,曹茜茹只有两次没能在发工资后给家里寄钱。一次是她买了新手机,另一次则是她升任线长后请线上的姐妹们聚餐、唱歌,差不多花光了当月工资。后来,老家重修楼房、添置家电以及父亲买摩托车,曹茜茹出了不少力。直到现在,村里的乡亲们谈起曹茜茹,都夸赞她是村里最孝顺的女儿。
能在富士康工作,每个月还有不错的收入,这让曹茜茹非常满足。此外,擅长沟通、性格乐观积极,也让她在部门结下了好人缘。对曹茜茹来说,在富士康上班就像鱼儿遨游于大海,欢快而自在。
然而,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有时也会有汹涌的暗流。在工作上,曹茜茹也有“吃瘪”的时候。
“你是怎么带线的?赶紧给我回来!”2009年3月的一天早上,曹茜茹刚回到位于油园新村的出租屋,就接到了组长的电话。心中忐忑的她一路小跑,赶到D10栋2楼车间。组长和二十余名白班同事正在等着她。
原来,在刚刚过去的夜班,她带的线生产的产品流入后制程抽检时,被品管发现漏打了后盖螺丝。而“缺”“错”“反”一直是主管三令五申严格杜绝的三大品质事故。身为带班线长,曹茜茹自然要为如此严重的品质异常承担责任。在众多同事面前,她被组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一离开车间,曹茜茹的眼泪便如断线的珠子从眼眶中奔涌而出。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曹茜茹一边不停地抹眼泪,一边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她确定这是自己在夜班巡线时观察不仔细造成的。
后来每次上夜班,曹茜茹就会加强巡线频次。特别是在后半夜,一旦发现有作业员犯困、注意力不集中,她就帮忙顶岗,让他们去洗手间洗把脸提提神,或者去茶水间喝口水休息休息。
曹茜茹的付出,组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她带的线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品质异常。2012年,因为表现出色,曹茜茹被提拔为组长。
豪掷“千金”
升任组长后,曹茜茹不仅要管生产,还要与工程、研发部门的同事沟通对接。不论在产线管理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曹茜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了自己的短板——英语太差。因为,除了日常的产线工作,曹茜茹还要处理生产报告和工作邮件。而这些报告和邮件里,不时会出现英文。
曹茜茹每天最担心的,便是主管发来的邮件里有自己不认识的英语单词。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只有查词典。而一旦发现某个英语单词是多义词,她就拿不准该怎么办。
为了避免理解错误,曹茜茹只得厚着脸皮去请教课长李禄卿。好在,李禄卿知道自己的这位爱将英语基础差,除了耐心为她解释单词的意思,他还制作了生产报告的模板,曹茜茹做报告时,只需要往模板里填进数据即可。李禄卿鼓励她好好学英语,这样才能在职场之路上走得更远。
但那时的曹茜茹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并未将课长的话放在心上。直到那一次,她出糗了。
2015年5月,主管将表现优异的曹茜茹调到日本客户产品的生产线。这条线以对品质要求严格出名。
不久,曹茜茹便迎来一次“大考”——日本客户代表前来稽核产品品质。曹茜茹被安排和朱登辉处长、日语翻译以及研发顾问等人一起陪同。当天,客户先是随机选取了20台产品,再用扫码枪扫描条形码,最后记录产品序列号。客户还提出了一些问题,曹茜茹都在翻译的帮助下作了回答。当天的稽核顺利结束后,紧张了一天的曹茜茹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客户代表继续到车间抽检。这次,只有朱登辉处长和曹茜茹陪同。抽检过程中,朱登辉去车间门口接了一个工作电话,只剩下曹茜茹陪同客户。这一次她发现,客户代表扫描完条形码后,忘了记录产品序列号。
曹茜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几次想提醒对方,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她既不会说英语,更不会说日语,脸憋得通红。看到她神色异样,客户代表不知就里。曹茜茹急中生智,噔噔噔跑去找到朱登辉,向他求助。朱登辉赶紧回到车间提醒客户,对方这才恍然大悟,随即哈哈笑着对曹茜茹竖起了大拇指。
“英语是你最大的短板。”朱登辉对曹茜茹的临场表现不吝称赞,说她是棵好苗子,如果英语水平能好一些,职场前途会更加光明。这一次,曹茜茹听进去了。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曹茜茹和爱人庞磊坐地铁到深圳大学站。她斥“巨资”四万六千元,在深大旁边的一家英语教培机构报读了进阶英语培训班。
从此,每周二和周四的晚上8点,曹茜茹都会准时出现在培训机构的教室里。而到了周日,她则会在那里学上一整天。此外,她还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英语的机会。在南宁园区支援期间,曹茜茹的室友都是英语水平非常不错的大学毕业生,她经常向她们请教英语语法。
日积月累,曹茜茹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前如同天书的英文版工作报告和看不懂的各类工作邮件,她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如今,她还能在家里辅导儿子的英语课。当初那笔“天价”学费,曹茜茹越来越觉得花得值当。
有得有失
2015年7月,Fii—CNS事业群NSDI制造三处的非C客户产品线搬迁至南宁园区,曹茜茹也随部门来到南宁支援,作为代理课长负责部门的产线架设、新员工培训等工作。她从此开始了深圳、南宁两头跑的忙碌生活。
此时,生活给曹茜茹出了一道选择题——第二次出差南宁期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入职集团后,曹茜茹从一名普通作业员,一步步做到代理课长,用了整整九年时间。如今,她离课长这个职位只差“临门一脚”。要是长期在南宁园区发展,她就很有机会转正。但是,如果调到南宁,就会长期和老公两地分居,不利于孩子的孕育和成长。
曹茜茹没有犹豫。她决定接受这份命运的馈赠。
2016年11月,儿子嘟嘟顺利出生。休完产假后,曹茜茹选择留在龙华园区,在NSDI制造三处企划部担任物控工程师。她的职场晋升步伐慢了下来——以前在龙华园区当线组长时带过的姐妹,后来的晋升速度都超过了她。但她并不感到后悔。所谓有失必有得,她不仅亲身参与、见证了儿子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茁壮成长的整个过程,还利用这段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离缪斯也越来越近。
从小,曹茜茹就喜欢读书和写作,上大学、当老师是她儿时的理想。当初因家庭条件差没能读高中、上大学,是曹茜茹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遗憾。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曹茜茹不仅在集团报读学历教育并拿到大专毕业证,又在2020年报读了暨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圆了大学梦。
在学习过程中,曹茜茹愈发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多年前曾在她心底萌芽的文学梦又被激活。读书之余,她开始涉猎诗歌写作。她写诗的初衷,是想停下匆匆的步履,抬头看一看月亮和星星,发掘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美好时刻。
2021年,她尝试把自己的诗歌作品向外投稿。虽然最初的稿件如石沉大海般杳无音信,但曹茜茹仍然笔耕不辍。慢慢地,她的诗歌作品开始出现在集团《鸿桥》杂志等内部文学平台上。
曹茜茹对文学的热爱和付出,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回报。2018年,她首次参加集团投资大陆30周年“与富士康同行”主题征文比赛,便一举斩获银奖。2022年,在深圳市非公党委主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征文比赛中,她荣获一等奖。前不久,在2023年“致敬劳动,诗意深圳”深圳市职工诗歌大赛中,她的作品《鹏城拾梦》获得优秀奖。
曹茜茹(右二)领奖
这些,都给了曹茜茹极大的鼓舞,也是她在文学之路上继续前行的澎湃动力。
房车俱全
来到富士康后,曹茜茹觉得幸运之神一直在眷顾自己:不仅工作顺风顺水,她还收获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爱情。
2010年10月,在产线姐妹们的鼓励下,刚过完21岁生日的曹茜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某网络交友平台注册了账号。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举动,让她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注册完后,曹茜茹并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继续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不久,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者正是她后来的爱人庞磊。
那时,庞磊正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读研一。在电话中,庞磊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巧的是,他也是安徽人。因为这一点,两个人有不少共同话题。一来二去,他俩的联系越来越频繁,除了打电话、在QQ上视频,两人还写过不少的书信。渐渐的,曹茜茹和庞磊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在还未见面的情况下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曹茜茹与庞磊
庞磊告诉了曹茜茹一件让他非常苦恼的事。他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庞磊考上研究生后不久,庞父再次组建了家庭。然而,对于庞磊读研究生这件事,继母却持反对态度。她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劝说庞磊放弃学业,早点工作补贴家庭。
在外打拼这些年,曹茜茹深知学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得知庞磊的身世后,曹茜茹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怜惜,并为庞磊感到不平。她决定做点什么。
曹茜茹要来庞父的电话,壮着胆子打了过去。接到她的电话,庞父才知道儿子原来已经谈恋爱了。曹茜茹开门见山地问他,为什么不让庞磊继续读书。接着,她向庞父指出让庞磊完成学业的意义,还以自己没上过大学、中专毕业就外出打工的经历来“现身说法”。不知道是不是这通电话起了作用,此后,庞父再也没跟儿子说过让他辍学的事。
2011年元旦节假期,曹茜茹和庞磊约好在合肥火车站外见面。此前,俩人只在视频通话中见过彼此。庞磊清瘦腼腆的外表、温和诚恳的谈吐,让曹茜茹对他愈发中意。她决定给妈妈一个惊喜——直接带庞磊回舒城老家。
为了表示欢迎,曹父决定亲自去山中林场买几只土鸡回来慰劳准女婿,庞磊主动跟着一起去。没想到,到家时,庞磊身上又是土又是伤。曹茜茹一边心疼地帮他处理伤口,一边问他怎么弄成这样。
原来,爷儿俩往家赶时已是傍晚。一路上,曹父都在和庞磊聊天。也许是因为紧张,庞磊一门心思都在想着怎么接准岳丈的话。一不小心,他从窄窄的田埂上摔到了田里。据曹父透露,摔倒后,庞磊的两只手还紧紧地抓着手中的土鸡——这让曹茜茹更加哭笑不得。
2014年1月,多年异地恋修成正果,庞磊和曹茜茹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婚后,曹茜茹拿出打工这些年攒下来的10万元存款,加上找庞磊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借来的4万元、曹父曹母赞助的3万元,凑齐17万首付在舒城县城买了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至此,这对小夫妻有了自己的爱巢。
后来,庞磊入职深圳光明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并将户口迁至深圳,曹茜茹也随迁入户,夫妻俩真正在深圳扎下了根。2019年10月,他们又幸运地拿到了位于龙岗坂田的市级公租房承租资格,住进了环境优美的小区。
2020年初,新冠疫情蔓延至深圳。庞磊上班时既要坐地铁又要转公交,曹茜茹担心他被感染,主动提出买车,让庞磊开车上下班。看车时,夫妻俩选来选去,最终相中了一款宝马汽车。曹茜茹还用自己的私房钱,为庞磊的爱车买了个深圳车牌。
经历了生活的诸多考验,这对伉俪似乎看到,未来更美好的日子在向他们招手。
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女,在走出皖南大别山时,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在深圳安家、圆大学梦,还能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阶梯拾级而上。曹茜茹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不仅在青春正好时进对了公司、遇到了热心友善的主管和同事,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遇到了可以托付一生、能够相互扶持的人,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榜样。
作者:李晓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