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江苏泰州,家里只有我和哥哥两个孩子。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做些零工,家境并不宽裕。父亲的手掌粗糙厚实,指节粗大,布满老茧的掌心上横亘着几道伤痕——这些都是经年累月与机器、工具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小时候,我最爱看父亲修理家什。那些在我看来已经死气沉沉的物件——吱呀作响的椅子、停摆的闹钟……总能在他的手中奇迹般复活。我常常蹲在边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双大手灵活地摆弄各种配件和工具。

“想学?”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我用力地点点头。父亲递给我一个小螺丝刀,仔细教我如何拆卸一台旧收音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齿轮的精准咬合,电路的巧妙连接,都让我着迷。父亲并不多话,只是在我卡壳时指点一二,其余时间任我自行摸索。

有一次,我把家里的电风扇拆了,可折腾半天,怎么也装不回去。母亲急得直跺脚:“大热天的,没了风扇可怎么好?”

待父亲下班回来,看了看桌上散落的零件,又瞧了瞧惶恐的我,竟笑了。“拆得挺彻底。”他说,“来,我教你装回去。”

那天,我们父子俩在灯下忙到很晚,父亲耐心地告诉我每个零件的位置和作用。电风扇装好了,扇叶转动的瞬间,我看到了父亲眼中闪烁的骄傲。

初中毕业那年,我的中考成绩只够上职高。亲戚们都说“读职高没出息”,劝父母让我去打工。我躲在房间里,听着外面的争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第二天早上,父亲把我叫到院子里,递来一盒工具。“喜欢机器不是坏事。”他说,“只要肯用心,行行出状元。”就这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

在职高,我如鱼得水。经过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和电路知识,我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毕业后,我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上了大专。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都会想起父亲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想起他在灯下教我安装电风扇的那个夜晚。

如今,我已是一家工厂的自动化主管。每当巡视车间,看到那些高效运转的机器,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父亲。他从未对我说过什么大道理,却用那双粗粝如砂纸般的手,为我打开了机械世界的大门;他没有多少文化,却教会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他沉默寡言,却在我人生的每个关口,用行动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持。

父亲的手,温暖、灵巧又特别。这双手不仅修好了无数物件,更为我校准了人生的轨道。

昆山园区  周国盛/文  林碧君/图

点赞(2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