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母亲无所不能:种田、打理菜园、发豆芽菜、养鸡喂猪、做衣纳鞋……农活和家务事,都被她料理得井井有条。

母亲差不多每天凌晨五点就起来了,先去菜园子摘菜,或去堰塘淘洗豆芽菜。准备就绪后,她或以肩挑,或用板车拉,风风火火地赶集卖菜。春夏秋冬,她日复一日地忙碌。菜好卖她就能早点回家,反之则要走街串巷地吆喝。

卖完菜回到家,母亲匆匆扒拉几口饭,就开始打扫卫生、洗衣服、喂鸡喂猪。看看天气算算日子,庄稼、蔬菜该除草杀虫了,刚收完一茬庄稼的地该翻了,下一季的瓜果豆蔬该播种了……母亲一刻也不得清闲。

晚上,是母亲一日当中唯一能慢下来的时光。她结束了一天高强度的劳作,抽查我们的作业,问问我们在学校的表现……

吃过晚饭,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旁清点卖菜收入。她把钱一张张抹平,叠好,数上好几次。她和父亲嘀咕,菜卖了多少钱,买种子化肥花了多少,是赔了还是赚了,最近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

我们准备睡觉了,母亲又拿起针线缝补衣服,或是织毛衣、纳鞋底。有时公鸡都打鸣了,她才放下手中的活计,眯上两三个小时,就又开始新一天的操劳。

村里人往往会趁冬季农闲好好休息一阵子,可母亲却不肯,择豆子、发豆芽菜、腌腊肉、做咸菜……

每当我问母亲累不累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只要以后你们有出息,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熬到我们都参加工作了,母亲依旧放不下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她说,你们年轻人也不容易,趁我们还能动,挣一分是一分,尽量不拖后腿,不给你们添麻烦。

我们寄回家的钱,母亲都存了起来。待我们成家时,连带他们多年的积蓄一起贴补给了儿女。

我即将临盆时,因婆婆年纪太大,为了照顾我,55岁的母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只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昆山。母亲主动学说普通话,留心电视上的美食节目,还和小区里来自天南地北的老太太们打成一片,向她们讨教新生儿养育之法。只要对我和宝宝好,不管什么事情,母亲都积极去学去做。

儿子出生后,经常一到半夜就啼哭不已。为了不影响我休息,母亲抱着他到其他房间,整夜轻声安抚。我想替换她照顾孩子,却被母亲一把拦下,让我好好休养,以免落下月子病。

母亲就像一位超人,不仅照料着我和孩子、打理家务,还给他织帽子、毛衣、小鞋子和小袜子,缝制小枕头、百家被。我每每劝她休息,她总说:“这点活算得了什么,累不着,成天闲着我还不自在。”

出了月子,我和宝宝被养得白白胖胖,母亲却瘦了一大圈,还安慰我:“年纪大了瘦一点好,太胖了行动不方便,还容易生病。”

我和弟弟妹妹的孩子陆续出生后,母亲忙完这家忙那家。她心心念念重返故土,这个愿望却因为我们一再搁浅。

如今,母亲头发白了,背也有些驼了,却还在尽心尽力地为我们操持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您养我们长大,我们陪您一起慢慢变老!

昆山园区  肖红霞/文  蒙春梅/图

点赞(1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