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殷实的95后小畅有些烦。
小畅是独生女,也是老来子。她才上班没两年,母亲就退休了,每天靠打麻将追剧度日,甚是无聊。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关心宝贝女儿的人生大事,时不时在小畅的耳边唠叨:“该找男朋友了。”每次,小畅都以自己是独身主义者来回绝,但母亲立刻还以“威胁”:“你敢独身,我就把你扫地出门。”
前年,在一次聚会上,小畅和一个多年未见的单身男性朋友久别重逢,不久便和他恋爱了。得知女儿终于脱单,母亲非常高兴,见到小畅的男友后夸赞不已。小畅感觉有点酸:“简直把我男友当成了她儿子。”
在小畅和男友恋爱的两年间,母亲不时对准女婿催婚:“你俩什么时候结婚?”男友的回答很坦率:“小畅什么时候想结婚,就什么时候结。”母亲随即转移目标,将“炮火”对准小畅:“你老大不小,可以嫁了。”
其实,小畅也想和男友走进婚姻殿堂。但是,想到即将面对的婚后生活,她退缩了。“结婚后角色和身份都变了,我怕适应不了。”小畅说,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一旦结成夫妻,就涉及到两个家庭。她不知道,婚后能不能和公公婆婆融洽地相处。
恋爱期间,男友的父母就问小畅会不会做饭。不得已,小畅开始洗手做羹汤。可对于此前从未下厨的小畅来说,烧菜难于上青天,尤其是在放调料环节,她很难拿捏好分量。但她每次向男友或他们的父母“求助”时,他们的回答都是“看着放”,留下小畅在厨房一脸凌乱。
小畅更害怕的,还是结婚后的生娃重任。得知女儿不想生孩子,母亲说:“别人都当了外婆,我也想当。”小畅烦恼不已,心想:打打麻将、遛遛弯不香吗?非要遛娃!因为恐婚,小畅成了不婚主义者。
恐婚,本质是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恐惧,也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祟。谈恋爱时,我们大多数人会对婚姻充满向往,免不了提前规划自己的婚姻生活。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人婚姻失败的惨痛教训等因素往往会打破我们对婚姻的憧憬。最后,在临门一脚时,因为担心自己也会重蹈别人的覆辙,产生退缩、惧怕的心理,最终选择逃避。
毕竟,结婚是两家人资源整合的一个过程。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家庭,忽然要用最亲密的方式相处,这往往会带来种种问题。地域、文化差异越大,矛盾可能越多。角色的转变,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不过,也不必过于畏惧“围城”,以致谈婚色变。两家人都用最大的善意对待对方,多交流,把问题摊开在台面上。年轻人结婚后,适当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多沟通,多理解双方老人。如此,矛盾自然少了。
描绘婚姻蓝图的时候,不要预期太高,要切合实际。期望愈高,实现愈难,你也会越来越惧怕婚姻。但是,期望太低、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你也可能会迷失自我,那种迷失感同样会让你恐惧。所以,在规划婚姻生活时,男女双方可以相互探讨,学会妥协和平衡。当共同的婚姻蓝图确定下来,两个人一条心,对于婚姻的恐惧也会减少。除了给予彼此一定的安全感外,“诱”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讨论婚后生活的美好图景,或展示婚姻的美好一面,从而让另一方对婚姻有所期待。
小畅的男友知道女友恐婚后,就经常带她参加熟人的婚礼。小畅被浪漫的氛围所感染,渐渐对婚姻充满了向往。最近,小畅决定:过年就去领证结婚,来年生一个小宝宝。
成都园区 易奇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