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气哦,小郭竟然删了我。”一天,朋友小媛突然发来语音,抱怨前同事从微信好友里把她删除了。
小媛和小郭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因为工作上有交集,逐渐发展成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事。八小时之外,两人经常相约逛街、吃饭。两年后,小媛离开公司,去了同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虽然联系不如往常频繁,但小郭有时依旧会托小媛办理一些业务。
在小媛看来,两人俨然是好朋友。某天,她突然想起好久没见小郭发朋友圈了,于是点开她的头像,结果却发现页面显示:非对方的朋友只显示最近十条朋友圈。“当时就觉得特别懵。我也没得罪她呀,怎么就删我好友了呢?”小媛百思不得其解。
微信是眼下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工具,在某种意义上,它早已超越聊天和娱乐的层面,功能越来越强大。微信好友的范围也拓展到了工作伙伴和业务客户。“加个微信,方便日后联系。”不管亲疏远近,首次见面的人一般都会申请互加微信。于是,所谓的微信好友身份越来越复杂。若不及时更改备注,时间长了,大家一换头像、昵称,说不定都不知谁是谁呢。
对于小媛纠结被删好友,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计较。且不说你已经离开公司,某些时候必须得承认“人走茶凉”。就是对方继续留着你的微信,又能怎么样呢?除了有事找你帮忙外,可能也没有更多联系,不然你也不会被人删了好友都不知道。
再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对方已经向你发出一个信号:咱俩还没到做朋友的地步。既然这样,那又何必浪费感情去纠结呢。“懂你的人不用你多言,不懂你的人你不必多言”。所以,对方删你好友,你也悄不吭声地把对方删掉,默默为你们这段情分画个句号就好。
生活中,不乏像小媛这种对微信及朋友圈格外在意、计较的人。在他们看来,删除好友可能意味着关系的破裂。对方设置朋友圈不可见,会引发他们的系列思考:为何他不让我看朋友圈?我们的关系不够好么?假如发圈后发现自认关系好的朋友没有点赞、评论,也会产生一肚子疑惑:他为啥不关注我的动态?为何他给别人点赞、评论,对我却视而不见?如果对方点赞、评论了自己的动态,但没达到预期甚至是泼来冷水,也会闹心、生气。
基于以上种种,有人奉行“发圈要谨慎”,更有甚者,直接关闭朋友圈。于是,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诞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朋友圈装死,微博里蹦迪”。
其实何必呢?对于“微圈”那些事,我们完全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热情与认真。
首先,它只是一个沟通工具,方便大家联系而已。你想加谁就加,不想加的也可以设置各种障碍。朋友圈分享,更是没有必要过于较真。想发你就发,给大家分享你的所见所感,让散布在异地他乡的朋友知晓你的近况,再相聚时,彼此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的陌生感。不想发就不发,随时随地线下联系,比起线上的默默关注岂不更好。
对于别人的点赞或评论,你也可以抱着游戏的心态。任何分享,其实都是个人情绪或生活经历的记录,分享过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早已与你无关。至于过度分析别人的朋友圈乃至较真,我觉得更是没有必要。毕竟,现在大家都习惯带着伪装的面具生活。也许,某人在朋友圈里发着游山玩水的照片,现实生活中却正以泪洗面。所以,何必当真呢?说白了,你就是别人朋友圈的一个过客,想留下痕迹,就点赞或评论,不想,你也可以悄无声息地路过。
朋友圈是自由的,但也不是绝对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是一个让陌生人快速了解你的窗口,但也可能会凭此对你做出不符合事实的判断。
所以,如何把朋友圈经营得安全、好看又有趣,就成了一门值得思考的学问。最后,我想说,对于在乎的人和事,我们除了利用“微圈”在线上联系、关注外,更多的是要展开线下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微圈”只是个“娱乐”圈,对于圈内发生的那些事可千万别当真,当真你就输了哦。
郑州园区 刘小波
写的不错
写得真好,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你我都不看。
言之有理,朋友圈用来记录自己的过往,不必纠结别人的评价
小波姐说得真好👍🏻
写的真好!朋友圈真的只是展示其中一面而不是全部。很多东西没有发,很多事情心情不想被外人知。谁认真,谁就输!
朋友圈里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对于大多数而言,多是闲来无事看看微信好友的生活事,人走茶凉是常事,不用放在心上,我觉得还是随意点比较
好及时的文,很有共鸣,朋友圈需要经营,如同自己家的园子,展现美好,分享温暖,适当发泄情绪也未尝不可,毕竟,这是自己家的😃
关系的维持需要用心经营
对,别太当真,当真就输了。无论是微圈还是生活都一样,在乎你的人无论你在哪里,无论多久没见,都一样在乎你。不在乎你的人,三天热乎劲儿一过,就那样了~所以不需要纠结。珍惜拥有即可。
介个介个,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和这位小姐姐也有一“面”之缘!